幕内套曲化结构
提到幕内套曲化结构,人们不禁会想到贝尔格的三幕十五场歌剧《沃采克》的巧妙结构思维。它确实是一部十分独特的作品,音乐语言有悖传统听觉审美,而结构方式却带有明显的传统器乐套曲的遗风,尽管所用体裁形式的实际概念不可与传统同日而语。
第一幕,表现沃采克与周围人物的关系,为五首特性乐曲组合的套曲。第一场,沃采克与上尉,被称作“组曲”;第二场,沃采克与士兵安德烈,“狂想曲”;第三场,沃采克与玛丽,“军队进行曲与摇篮曲”;第四场,沃采克与军医,“帕萨卡利亚”;第五场,玛丽与军乐长,“似回旋曲的热情的行板”。
第二幕,展开剧情,戏剧矛盾的中心。以三幕总结构而论,第一幕为呈示,第二幕为展开,第三幕为高潮——结局。第二幕为五个乐章的交响乐套曲。第一场,玛丽与孩子,后与沃采克,“奏鸣曲快板乐章”;第二场,大尉与医官,后与沃采克,“幻想曲与赋格”;第三场,玛丽与沃采克,“广板”;第四场,酒馆庄园,“谐谑曲”;第五场,营房警卫室,“带引子的回旋曲”。
第三幕,悲惨的结局与尾声。六首创意曲。第一场,玛丽与孩子,“根据一个主题写的创意曲”;第二场,玛丽与沃采克,“根据一个音写的创意曲”;第三场,小酒店,“根据一种节奏写的创意曲”;第四场,沃采克之死,“根据一个六音和弦写的创意曲”;乐队间奏,“根据一个调写的创意曲”;第五场,孩子们骑竹马,“根据一个八分音符的音型写的创意曲”。
《图兰多》的第一幕可分为四大板块,每一块又有自己的主题材料、基本调性甚至曲式轮廓,而这四个板块均统一于一个戏剧中心任务,从而形成交响套曲式的结构。
1.开幕后传令官宣读图兰多征婚告示[1-2]。
相当于交响乐的慢板引子。
2.合唱[2-17]。
相当于第一乐章,快板,F♯小调,总的性格:残酷可怖。
3.向月亮呼吁——(召唤)[17]。
波斯王子被押赴刑场[21],相当于第二乐章,行板,D大调、E♭ 大调。
4.三名宫廷大臣[28],相当于诙谐曲,三部曲式,A♭大调。
第一中段,C♯小调[35]。
第二中段,A♭大调。
5.柳儿、卡拉夫咏叹调[42],相当于第四乐章高潮,G♭大调、E♭ 小调[45]。
一般歌剧的一幕容量未必会有《图兰多》第一幕那样庞大复杂,通常情况下作曲家会把一幕分成两块或三块。块与块之间往往是一种对比的关系。常见的是前一部分叙述,第二部分抒情。例如普契尼《蝴蝶夫人》的第一幕、雅那切克《耶奴法》的第一幕等。
情节曲折复杂的幕次,可分为三四个板块,例如《托斯卡》的第一幕分成三块,第二幕分成五块。在每一个板块的内部,作曲家又用各种曲式的结构,或是调性的布局,或是织体的循环等方法组织音乐结构。
在板块的组合方面,也要考虑到大体的平衡。罗西尼《威廉·退尔》第一幕由几个大段构成:
引子、六位角色与六声部合唱 640(音量)
五位主角与男声合唱及七声部合唱 560(音量)
由上可见,首尾部分篇幅的总和与中间各段总和相近,音量比例也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