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沉男低音

深沉男低音(Basso Protondo)

这是人声最低的声部,音域一般为C~d1。音色重浊宽厚,表情庄重沉稳,适合在舞台上扮演帝王将相,或是话音掷地有声的人物。

莫扎特最后一部歌剧《魔笛》(1791)中的大祭司萨拉斯特罗的演唱即是典型的深沉男低音嗓音。

《魔笛》故事发生于古代埃及。王子塔米诺在山中遇蟒,被夜后侍女解救。王子昏迷醒来,捕鸟人帕帕基诺声称是他杀死毒蛇。侍女出示夜后之女帕米娜肖像,塔米诺倾心不已。夜后授王子和帕帕基诺以魔笛与神铃,使两人营救被大祭司萨拉斯特罗所囚其女帕米娜。而代表正义的大祭司此举目的却是为保护帕米娜不受夜后影响,以免丧失智慧和善良而作的保护措施。塔米诺和帕米娜经过种种周折,接受了大祭司萨拉斯特罗的考验,最后使夜后阴谋破产,塔米诺和帕米娜、帕帕基诺和帕帕盖娜两对情侣走向光明。

《魔笛》的剧情有费解之处。前半部夜后女儿被囚,大祭司理应是邪恶象征,但后半部分大祭司却又成了光明、正义、人道的象征。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传统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据说是因当时有另一作曲家用了原先的童话,率先写成歌剧,并获成功,脚本作者不得不改动情节。另一种说法是这部歌剧借题发挥,影射当时现实。莫扎特移居维也纳之后加入了共济会(FREE MASON,亦称兄弟会),这是十八世纪欧洲的一个秘密结社。暗示夜后是镇压共济会的女皇,帕米娜代表人民,王子影射共济会1790年遭禁之前的靠山约瑟夫二世,大祭司寓意了共济会精神的象征。

最近的说法,认为《魔笛》是解释共济会教义的神秘剧,歌剧的人物各有象征意义,夜后代表教会,帕帕基诺代表芸芸众生,大祭司是智慧的化身,帕米娜和王子代表参加共济会的优秀男女等等,加入共济会需接受考验。

不管怎样,脚本的支离破碎是明显的,但靠着莫扎特的天才,使这部歌剧获得成功。贝多芬深深为之而吸引,曾用其中的旋律写过两首大提琴变奏曲。第二幕第三场,帕米娜求萨拉斯特罗宽恕其母亲,萨拉斯特罗告诉她,夜后向他复仇是堕落、罪恶。随后唱了如下的咏叹调“在这神圣的殿堂里”:

figure_0130_0050
figure_0131_0051
figure_0132_0052

(周枫译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