阉伶时代

阉伶时代

合唱中人声被分成四种类型是由于十五世纪佛兰德乐派的提倡而形成的。由于这些音乐大都为宗教而作,而根据教会的要求,“妇女在教堂中必须保持缄默”,因此由男童担任了女声部分。

为了使自己的教堂拥有一支训练有素、人员稳定的女声部分,十六世纪的祭司们对这些男童进行了残酷的阉割手术,使他们的嗓音在发育期不致“破裂”,保持童声的音域,具有女高音或女低音的音色,成人后又有足够支撑演唱气息的肺活量,因此而形成了畸形的阉伶(Castrato) 现象。阉伶演唱的歌曲既有女声的清纯甜美,又有男性的精神气魄,因此亨德尔时代歌剧中的英雄都是由阉伶扮演的;他们也包揽了当时一切专业音乐作品中的女声部分,在庄严壮丽的合唱中,阉伶尤其适合演唱那些技巧艰难的华彩乐句。据载十八世纪著名的意大利阉伶法里奈利(Farlinelli, 1705~1782)曾和一位小号手举行公开较量,结果他的音量和音域都胜过对手,至于运气和行腔的灵活度更是铜管乐器所不及。

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早期可谓是阉伶们最辉煌的时期,他们出入宫廷,养尊处优,享受荣华富贵。此后,延续将近三百年的阉伶声乐时代才渐渐衰落,最后一位阉伶是上世纪的莫雷斯基,死于1921年。男高音歌唱家模仿阉伶歌唱的现象至今仍然可见。

男高音在声乐艺术中的地位由于十七世纪以来阉童的发展和影响,他们在中世纪时代所确立的首席地位被降低了,纵有卡鲁索般的歌喉,也只能在舞台上担任跑龙套的次要角色。他们甚至还不配和男低音争夺第二男主人公的角色。十八世纪女性歌手走上舞台取代了阉童的首席角色地位后,男高音仍然无法恢复往日的辉煌,只能在歌剧中扮演老人、听差之类的角色,最好的待遇也不过是演个英雄的伙伴或是促狭的捣蛋胚。直到十九世纪意大利歌剧要求更富戏剧性的头声时,男高音才重新受到作曲家的青睐,在歌剧中登上扮演情人或英雄的宝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