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低音

男低音(Basso)

这是人声最低的音域了,一般为D~d1(e1),个别情况下可以再往下移低。

早期歌剧中,男低音像女低音一样,在喜剧中担任逗人发笑的角色,但除此之外他们还能在正歌剧中扮演某些沉郁的角色,如蒙特威尔第《尤利西斯回乡记》中的阿提诺、拉莫《达达努斯》中的台赛尔、亨德尔《罗德琳达》中的加里巴尔多伯爵等,尽管亨德尔时代的意大利式歌剧中较少安排男低音。十八世纪德国歌剧中的男低音以庄重的声音演唱某一角色,并非少见,如莫扎特《魔笛》中的萨拉斯特罗。

一直到十九世纪唐尼采蒂的《唐·帕斯夸勒》的问世,情况才逐渐好转。罗西尼的《穆罕默德二世》、《摩西》中还恢复了华彩男低音。在威尔第的《唐·卡洛》中,我们可以看到男低音担任起越来越复杂的角色了,其中菲利普国王、法庭庭长这两个迥然相异的人物形象均采用男低音演唱。

法国歌剧也开始重视这一声部。如《拉克美》中用了偏高的抒情男低音扮演拉克美之父尼拉康达,《迷娘》中的老乐师洛塔里奥。除穆索尔斯基的作品之外,其他的几位俄国作曲家也会把歌剧主角交给男低音,如《伊凡·苏萨宁》、《伊戈尔王》等等。男低音虽然与女低音同样身处音域的最低层,但他们的命运却要比她们好得多。往往被指派饰演地位显赫的角色:神灵,国王(《汤豪塞》、《罗恩格林》),祭司或神父(《命运的力量》、《唐·卡洛》),具有威望的父亲(《纽伦堡名歌手》、《迷娘》)等。

十九世纪的德国歌剧作曲家像他们的上一代(莫扎特例外)那样不甚注视男低音。事实上瓦格纳歌剧中本该是庄重男低音的角色都由低男中音担任了。

到了二十世纪,歌剧的男低音趋向紧张、有力的音色。如意大利作曲家皮泽蒂(Pizzetti, 1880~1968)的《大教堂谋杀案》中的大主教托马斯、两个骑士,勋伯格《摩西与亚伦》中的摩西,理查·施特劳斯的《玫瑰骑士》中的男爵奥克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