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乐派

威尼斯乐派

佛罗伦萨经过一段歌剧的初创期,很快便将艺术重心移向芭蕾和竞技表演。1620年代,歌剧在罗马兴起。教皇乌尔班八世的侄子巴贝里尼王子于1633年前后在王宫修建了大型剧院,可供三千名观众欣赏演出。多产的剧作家尤里奥·罗斯皮里奥西——后来的教皇克雷芒九世所写台本《圣·阿莱西奥》由斯德法诺·兰迪(约1590~1655)谱曲,在剧院开幕典礼演出,取得巨大成功。威尔吉里欧·马佐基、多美尼戈·马佐基、罗莱多·维多利、马尔戈·马拉索里等音乐家也相继创作了多部歌剧。罗马歌剧中的独唱具有明显的宣叙调与咏叹调之别,咏叹调强化旋律性,宣叙调更为语言化。歌剧前奏曲“慢—快—慢”的布局与后来的法国式序曲有某种近似之处,其表演则追求豪华场面。到了教皇伊诺桑十世时期,罗马歌剧日趋败落,而威尼斯乐派却大显威风。

威尼斯乐派的杰出代表蒙特威尔第(Claudio Monteverdi, 1567~1643)早在担任曼图亚公爵乐长期间,即于1607年和1608年分别创作了两部歌剧《奥菲欧》与《阿丽安娜》,作品感情真切,富于变化,和声丰富多彩,剧中有大量合唱,独唱富于技巧性,重唱写作带有牧歌遗风。尤其是《奥菲欧》,通过人物演唱倾吐作曲家本人的心曲,充满对临终的妻子的深爱和悲痛之情。而《阿丽安娜》中“哀诉”唱段,曾经在演出现场使六千多名观众流下感动的泪珠。1612年,蒙特威尔第开始了在威尼斯的艺术生涯。1637年,威尼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面向社会的歌剧院“圣·卡西亚诺”(San Cassiano),此后又陆续开办了数家歌剧院,均约他创作新作品,如《阿多涅》、《埃涅阿斯与拉维尼亚的婚姻》、《尤利西斯回乡记》、《波佩阿的加冕》等。同时还有两位音乐家,贝内代托·费拉里(约1603~1681)与弗朗切斯科·马内利于1637 年在圣·卡西亚诺歌剧院上演歌剧《安德罗梅达》,台本作者费拉里参与乐器演奏,作曲家马内利上台演唱,包括马内利之妻共有六名歌唱者,其中三人是阉伶,由十二人演奏乐器,规模不大,但在威尼斯歌剧史上留下闪光的一页。蒙特威尔第的学生彼尔·弗朗切斯科·卡瓦利(1602~1676)写有四十一部歌剧,以1649年所作《吉阿索内》影响最大,咏叹调和宣叙调在各场交替出现,富于戏剧性感染力。另一位作曲家安东尼奥·切斯蒂(1623~1669)的代表作《金苹果》则以场景豪华和抒情咏叹调、二重唱见长,精雕细琢的笔触、规模庞大的乐队和合唱队等方面亦独展其貌。

蒙特威尔第的《尤利西斯回乡记》(1641)和《波佩阿的加冕》是其最后两部歌剧。后者首次采用历史题材而不取神话,并创用喜剧角色,调剂歌剧严肃气氛。在人物性格的刻画和激情表现方面尤其突出,在咏叹调的结构和抒情层次上变化多端,宣叙调与咏叹调的转换自如贴切,旋律化的宣叙调节奏处理多样灵活,富于情感内涵。他在作品中用了不协和音,减七度、九度、增五度是其和声的常用手法,从而使旋律与和声的紧张度增强,加强了戏剧效果,凸显出他的激情风格。他采用当时最为完整的乐队为歌唱伴奏,创用弦乐器的震音和拔弦演奏手法,营造气氛,并以一种名为“利都奈罗”(Ritonello)的短小器乐片断作为场景的连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