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

尽管歌剧是以声乐演唱为主的艺术,但通常情况下作曲家在咏叹调之前都有一段场景的描写,把听众带入故事的规定情境中去。早期浪漫派韦伯的《奥伯龙》一开始的圆号,把听众带入魔幻世界。在印象派的作品中,这种细腻的描绘到了惟妙惟肖的境地。拉威尔《儿童与魔法》第二部开始的音乐,描写了披着银色月光的夏夜庭院,听众可以感到凉风吹过花草的摇曳和池塘的涟漪,乐队模仿着小虫的嗡鸣、夜莺的歌唱和猫头鹰的欢笑。德彪西的《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第二幕第一场场景虽然只有十二小节,却优美地刻画了庭院深处不断喷涌的清泉。普罗科菲耶夫的《战争与和平》第二部分中有六个场面与战争有关。显然单靠声乐独唱是无法表现的。第八场开始,作者以沉重的音响表现波罗底诺战场的肃穆。由此可见,乐队在交代时空背景方面可发挥其独特作用。

除了时间和空间的背景之外,社会人文的背景也十分重要,这主要是指民俗风情。通常情况下歌剧的编导者会安排一些民间风味十足的舞蹈,舞台气氛也因之得以调剂。罗西尼在《威廉·退尔》第一幕欢庆牧人节的“六人舞”中,让双簧管迷人的音色模仿牧笛的音响,烘托了琉森湖畔乡村的民情风貌;威尔第的《阿伊达》的第二幕用大段乐队演奏表现古代埃及的人文背景气氛。乐队有如此完全独立的表现机会,因此作曲家们都不愿轻易放过这样一个大显身手的机会。如《叶夫盖尼·奥尼金》第二幕中的“D大调圆舞曲”,柴科夫斯基把同一个旋律作了色彩加层的五次变奏:

figure_0286_0191
figure_0287_0192

庆典、祭奠之类的仪式活动也是民俗风情的一个内容。用葬礼音调写成的管弦乐的片断,如柴科夫斯基《奥尔良姑娘》终场女主角被押赴刑场的悲剧性描写,他的《黑桃皇后》中丽莎投河时的咏叹调的丧钟音型前奏,威尔第《奥赛罗》终场的主题等,都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至于婚礼、加冕的场面就更多了。有了乐队的绘声绘色,听众犹有身临其境之感。

乐队在特定戏剧环境的描绘方面具有尤其重要的作用,因为那不仅是一般的时空背景的交代,同时还包括情节发展的因素和心理的因素。莫扎特虽然很少用造型的手法,可是在《魔笛》第七场第二十一分曲中却有描写炽烈火焰和湍急瀑布的音乐,同时又交织着鼓声和笛声,表示塔米诺和帕米娜正经受着考验。在《黑桃皇后》第二幕中格尔曼去逼迫伯爵夫人说出三张牌的秘密,那是深夜时分,格尔曼潜入伯爵夫人卧室,虽然这只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场景,但格尔曼却提心吊胆地接近伯爵夫人。柴科夫斯基用弦乐队快速而紧张的音型作背景,用单簧管低音音色刻画了主人公的恐慌心情。

在巴托克的《蓝胡子城堡》中有七个不同颜色的房间。作曲家先后用弦乐的颤音和长笛的急速音阶代表血光的猩红,用小号的号角音调代表武器的橘黄,用明亮的和弦长音表示财富的金橙,用竖琴的滑奏表示花园的翠绿,用乐队的全奏代表山林的青黛,用缓慢的竖琴琶音表示眼泪的晶莹以及用木管代表的银色月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