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诺

古诺(Charles Francois Gounod, 1818~1893)

进入十九世纪的后半期,法国歌剧的抒情性加强,大歌剧逐渐衰弱,而与现实生活相适应的喜歌剧形式——可以夹带对白的、主要人物不多的简洁的歌剧形式——与意大利风格结合,得到发展,它不仅用以表现喜剧性的内容,甚至可以表现悲剧性的内容。一批创作个性和美学观念并不相同的作曲家们以自己的作品形成了法国的抒情歌剧流派。古诺即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这位画家的儿子十八岁入巴黎音乐学院,曾先后获罗马大奖第二、第一名。1858年任职于巴黎抒情剧院,翌年创作了他的成名作五幕歌剧《浮士德》。这是抒情歌剧的第一部典范。此前,他曾写过两部歌剧,均告失败。虽然这部作品仍然有着大歌剧五幕结构的外表。这部以名作为脚本的歌剧只采用歌德原作的第一部为梗概,集中为一个爱情故事。尽管作品的深刻哲理性被削弱了,这使得许多严肃的评论家们大为不满,但它却能迎合一般听众的口味。作曲家用浪漫曲、谣唱曲和叙事曲等代替大歌剧的合唱和重唱。当然,其中也有十分出色的通俗浅显的合唱曲,1869年的演出版本还加上了芭蕾舞场面,整个作品具有抒情浪漫的特质。

古诺共写过十二部歌剧,除《浮士德》获得过辉煌成功之外,《罗密欧与朱丽叶》(1867)也十分出色。古诺缺乏剧场感觉和经验,尽管旋律优美,由于缺乏发展的动力和新鲜感,因而影响了歌剧应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