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不勒斯乐派

那不勒斯乐派

欧洲歌剧是在美声歌唱(Bel Canto)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沿革进步的。作为一种科学发声系统,最早由G.卡契尼在其《新音乐》序言中提出,十八世纪的P.F.托西、G.曼奇尼,十九世纪的F.兰佩蒂、M.加西亚等均作过理论阐述。在演出实践中,蒙特威尔第之后的歌剧使美声艺术日趋繁荣,从而推动了歌剧的进一步发展。威尼斯作曲家卡瓦利更力求在宣叙调中插入旋律性因素,增强了音乐的可听性。那不勒斯乐派代表人物A.斯卡拉蒂(Alessandro Scarlatti, 1660~1725) 在卡瓦利声乐抒情调的基础上创作自由流畅的咏叹调(Aria),使美声演唱更显其长。斯卡拉蒂共写了一百一十五部歌剧,其中有早期写于罗马的《无知的过错》(1679),为瑞典女皇克里斯蒂娜所写《真诚的爱情》(680)、《庞贝大将》(1683)。自1684年至1702年,斯卡拉蒂任那不勒斯总督卡皮奥宫廷乐长,创作了四十多部歌剧,以《皮罗和黛梅特缪》(1694)和《十人团的垮台》(1697)以及后来由罗马、威尼斯返回那不勒斯后的《蒂格拉纳》(1715)等最为著名。

A.斯卡拉蒂的歌剧多取材于历史传说和世俗喜剧,充分发挥歌剧作为音乐戏剧其音乐的戏剧表现力和抒情功能,声乐起主要作用。他确立了那不勒斯最具个性的歌剧序曲“快—慢—快”的三段形式,成为后来奏鸣-交响曲套曲的先声。在歌剧音乐中,他广泛使用过门ritornello,安排于声乐开端、间隙、结尾部分。在他的笔下,带Da capo的返始咏叹调成为其咏叹调结构的一大特色。同时在带伴奏的器乐宣叙调以及在半音音阶、旋律、和声、节奏等处理上和花腔因素的运用方面,均展示出巴洛克时代那不勒斯歌剧乐派的独特风范。

十七八世纪意大利歌剧中的宣叙调有两类,一为干念式宣叙调或称“清宣叙调”(Recitativo Secco),以通奏低音乐器如羽管键琴作点拨性伴奏,多用于大段对话、独白;一为有伴奏宣叙调(Recitativo Accompagnato)或称器乐宣叙调(Recitativo Stromentato),用于紧张的戏剧场面或富于表情的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