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耶贝尔
法国浪漫主义歌剧的代表人物梅耶贝尔是出生于德国的犹太人,在意大利受教育,却是法国大歌剧鼎盛时期的主要作曲家。梅耶贝尔自幼师从克莱门蒂,早期写作德国式歌剧,之后模仿罗西尼,一连写了多部意大利式歌剧,虽然这些作品亦受到欢迎,但他听从韦伯的劝告放弃了这一样式。1826年来到巴黎生活后,梅耶贝尔才明白新生的资产阶级社会对歌剧的要求是什么。经过苦心钻研,他把意大利的优美、德国的精巧、法国的机灵熔于一炉,创作了以宏大场面为特征的法国大歌剧作品。1831年他的第一部以法语剧本所作歌剧《恶魔罗勃》在巴黎获得盛赞,1836年推出《胡格诺教徒》,直至1849年写了《先知》,声名达到了顶点。他的《恶魔罗勃》和《胡格诺教徒》的演出掀起了听众的狂热。梅耶贝尔耗费二十五年时间酝酿、创作《非洲女》,未能完稿便离开人世。与此同时,阿列维(Jacques Francois Halévy, 1799~1862)的《犹太女》(1835)也深受欢迎。大歌剧的开创者奥柏(Daniel Francois Esprit Auber, 1782~1871)以其《波尔蒂契的哑女》(1828)而备受赞赏。他曾写过四十五部歌剧,其中包括喜歌剧《魔鬼兄弟》(1830)等名作。法国歌剧掀开了光辉的一章。
瓦格纳在自传中曾经写到观看当时另一位大歌剧作曲家斯庞蒂尼(Spontini1774~1851)排练《贞洁的修女》时的情形,“战争的场面气势恢宏壮丽,就像大元帅指挥军队一般,演出各部门的合作,要求军事般的准确,比起拿破仑毫不逊色。”我们不妨以这段描写作个借鉴,略知大歌剧的声势。
梅耶贝尔一生作有十七部歌剧。他对剧场的各种效果非常熟悉,也知道如何满足听众需要。他把德、法、意的歌剧传统和自己的构想糅为一体,作品面貌焕然一新。他的歌剧故事发展紧凑,情节动人,人物情感鲜明,在戏剧结构上,注重幕与幕之间的对比。他重视声乐的感染力,精心挑选演员。在乐队写作方面,他强调戏剧效果,讲究配器色彩,因而名噪一时。但梅耶贝尔的歌剧在内容上往往拘泥于写实和激烈的外在效果,这种虚饰浮夸的作风在盛行二三十年之后终于销声匿迹,如今世界各国很少上演他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