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民谣歌剧
2025年10月13日
英国民谣歌剧(Ballad opera)
1728年在伦敦上演了一部由约翰·佩普施(Pepusch)改编的《乞丐歌剧》(脚本作者约翰·盖伊)。这部三幕叙事歌剧的中心情节是小偷马其什的爱情波折故事。它表面上保持了假面剧的形式,但选用了六十九首市井流行曲调和著名作曲家的歌剧曲调,其中有的源自巴洛克歌剧中的咏叹调,有的取自苏格兰、爱尔兰古老歌曲音调,也有不少基格舞曲。歌唱与说白轮流出现。它以叙事手法为主,对社会事件进行讽刺。有时模仿意大利正歌剧演员的惯常动作加以揶揄。这部歌剧成了以后出现的民谣歌剧的开山作。
此后,英国民谣歌剧盛极一时,反映了英国人普遍厌烦意大利正歌剧的文化倾向。十八世纪中期以作曲家托马斯·奥古斯丁·阿恩和其他一些作曲家编创的一些具有感伤而浪漫情怀的民谣歌剧最为有名。至十八世纪末,这种喜歌剧样式则不再采用既有曲调,而成为全部由作曲家创作的作品。到了二十世纪,有些作曲家,如弗雷德里克·奥斯汀、爱德华·登特以及本杰明·布里顿的不同改编本使人们以更新的审美眼光了解《乞丐歌剧》。
我国戏曲采用的也是类似英国的民谣歌剧和法国滑稽歌剧那样以既有声腔曲调填词的形式,但值得注意的是欧洲的这种创作方法并没有形成主流,而我国却延续到二十一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