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中音
2025年10月13日
男中音(Baritone)
在浪漫主义时期的意大利,由于作曲家应用音域的扩展,如贝利尼《海盗》中的恩奈斯托,《清教徒》中的泰尔波等,因此发展了一种介于男低音和男高音之间的声部,在罗西尼作品中甚至使男中音音域与男高音相似。由于男中音越来越多地扮演复杂的角色,威尔第从《弄臣》开始,要求男中音要具备有力、雄浑的声音。歌唱家得把胸声提高到较高的音区,演唱才能达到他的目标,因而又出现了一种所谓“威尔第男中音”(Verdi Baritone)。
法国虽没有这样固定的细致分类,但也有“辉煌男中音”和“歌唱性男中音”的分类。在大歌剧的黄金时代,作曲家们也采取了威尔第方针,如托马的《哈姆雷特》、德彪西《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中都安排了特具个性的男中音角色。在德国也有“表演性男中音”、“英雄男中音”、“高音-男中音”、“骑士男中音”和“低音-男中音”的细分;有时,一些音区偏高、音色轻巧且带鼻音的会被他们称作“法国男中音”。
歌剧《茶花女》中的薇奥莱塔
总之,男中音大体有较高和较低的两类,前者的音域一般为F~g1,相当于现在一般称之为男中音的音域,后者为E~e1或f1。较低男中音在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唐·乔凡尼》,瓦格纳的《漂泊的荷兰人》、《尼伯龙根的指环》等作品中均有相应角色。
十九世纪的男中音不仅要演出辉煌炫技的角色,如罗西尼《塞维利亚理发师》中的费加罗、唐尼采蒂《唐·帕斯夸勒》中的马拉台斯塔博士,而且也有胡闹的角色。
无论各个地区的分类名称有多少花样,男中音一般可分为如下一些常见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