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剧
2025年10月13日
正剧
十七八世纪盛行于意大利的正歌剧以三幕为多,也有五幕布局,多取材神话和古代英雄传奇故事,由宣叙调和咏叹调组合连缀而成,较少使用重唱与合唱。重唱多用二重唱,即使运用合唱,也多以歌队形式叙述人物关系,终场的演唱可以使人想到作者对剧情的评注。蒙特威尔第的三幕歌剧《波佩阿的加冕》不仅在序幕表达了爱情具有驾驭人类超越历史的无比威力的观点,而且在终场尼禄王立波佩阿为罗马皇后,举行隆重的加冕典礼,众人的演唱再次表达作者向爱之女神赞颂爱情伟力的主题思想。
意大利作曲家卡瓦利(Pietro Francesco Cavalli, 1602~1676)的三幕歌剧《苔蒂斯与贝莱乌斯的婚姻》、《狄朵》、《伊阿宋》、《卡利斯托》、《赛尔克赛斯》等,大多加有序幕,至终场均有领合式合唱概括歌剧主题,阐明某种神话传说所寄寓的人生哲理。直至二十世纪的某些严肃歌剧,如米约的《大卫王》以《圣经》故事为题材,叙述先知撒母耳拜访大卫王之父的故事,经种种曲折历程,最后由所罗门继大卫之后成为以色列王。歌剧终场由合唱队运用现代语言将圣经故事与以色列近代历史作了比较,以表明作者对剧情的评注。
布里顿1946年创作的二幕四场室内歌剧《卢克莱修受辱记》中安排男女声旁白者各一名,始终端坐在舞台两侧,常以基督教语言评论剧中事件和人物。最后卢克莱修受辱自刎,众人围尸而跪。女声旁白:“难道就这么了结?”男声回答:“这不是了结……因为主担当了我们的罪而没有跌倒……在主的受难中寄托着我们的希望,耶稣基督救世主,主是一切,主是一切。”这其实是作者对事件最由衷的评注。
此类戏剧结局更具理性思考的特征,将形象化的、感情化的人物之间的瓜葛以及善恶之争,引出更为深刻的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