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场

过场

在十七、十八世纪,过门短曲利都奈罗(Ritornello)作为歌声的延续和为演员提供动作的时间而镶嵌在咏叹调中。Ritornello早在十四世纪意大利牧歌中被安排于结束部分。十七世纪早期意大利歌剧如在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中作为序幕前四次反复的四小节器乐演奏。此后直至十八世纪,Ritornello通常作为咏叹调分曲的前奏、间奏和尾奏。当然,利都奈罗有时也可比歌者实际的歌唱有更多的动作,例如从舞台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时,因而篇幅会超过咏叹调。以后,更出现一个没有主要人物、或者虽有主要人物登台但并不演唱的场景,有些剧团会把这种情形称作“过场”。当然,这种过场通常都十分短暂。

歌剧的过场也可以由乐队演奏或歌队合唱,甚至穿插舞蹈等手段,烘托环境气氛,藉以表现出人物的情感。《图兰多》第一幕卡拉夫王子目睹波斯王子猜谜失败被押赴刑场处死的场面,整场音乐象征着卡拉夫的视角和感受。其中有采用“茉莉花”曲调的少年合唱和这一音调的派生音乐以及大量合唱的加入,这些均属过场音乐。紧接着是卡拉夫对此情景的万般感叹以及他与帖木儿的对话宣叙调。当波斯王子发出最后的痛苦绝望的喊叫之后,卡拉夫、帖木儿以及乒、乓、朋继续围绕劝阻卡拉夫猜谜而卡拉夫却执意不从的对话,剧情向前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