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剧
2025年10月13日
乐剧(Music Drama)
乐剧是德国后期浪漫派作曲家瓦格纳所创造的歌剧样式。他的早期歌剧如《黎恩济》属浪漫派的大歌剧类型,从1841年完成的《漂泊的荷兰人》到1845年的《汤豪塞》,直至1850年上演的《罗恩格林》,可以看出瓦格纳将歌剧从音乐的艺术品发展到综合性戏剧的艺术品的改革意向。《罗恩格林》侧重于以“场”替代原有的分曲结构,从旧有的咏叹调发展到无终旋律,强调歌剧中戏剧毫不停顿的流动发展,管弦乐队在其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作用,“主导动机”更成为替代一般语言表达的重要手段。我们可以从《罗恩格林》一剧的创作初见其“乐剧”端倪。同一场面的音乐,以相同基础的无终旋律发展而成,避免分曲式的咏叹调、宣叙调等不同的声乐形式把戏剧的连贯进行切割成分散的片断。瓦格纳在这部歌剧中一改冗长的序曲为简短的第一幕前奏曲,以削弱音乐的独立性而更贴近戏剧。每一幕前又加了与戏剧内容相呼应的前奏曲,使整部作品的音乐与戏剧融会贯通。歌剧故事叙述哥德弗雷德公爵年幼,由特拉蒙德摄政,特拉蒙德施以妖法,将公爵变为天鹅,反向国王诬告公爵之姐爱尔莎争夺王位谋害兄弟。爱尔莎跪求梦中所见勇士相助,天国的圣杯武士果然下凡为之决斗。两人相恋成婚,武士要求爱尔莎不可询问其来历。特拉蒙德挑唆,武士被迫暴露身份,自己原为天国帕西法尔王之子罗恩格林,爱尔莎既背誓,他须返天庭。遂破魔法,解救公爵。又有白天鹅从天降,载其而去,爱尔莎在绝望的叫喊中倒地而死。
瓦格纳完成于1859年的史诗性传奇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是按照其乐剧理论所创作的严格意义上的第一部乐剧,深受A.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影响,但却将“念唱旋律”、主导动机、半音阶和声体系等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其晚期作品《纽伦堡的名歌手》(1868)、《帕西法尔》(1882)均不同程度地实践了他的乐剧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