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曲

终曲

每一幕的最后一个分曲称为“终曲”。悲剧的终曲往往见好就收,赚到听众的眼泪便立即落幕,丝毫拖沓不得。喜剧的终曲则发展得较为充分。早期的喜剧进入终曲部分后不再有干念式宣叙调出现,同时音乐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快的,它基于一个或更多的乐队主题及其重复叙述。歌手逐渐增多,在这过程中经常离调、转调,甚至还带有展开。

第二部分是慢的,这时各个角色的声部会采用叠置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并且通过阻碍终止、意外进行等手法,使戏剧的发展出现突然的停顿。这时,或出现每声部仅有首部进入的虚假卡农,像《塞维利亚理发师》终曲那样;或出现无伴奏合唱,如罗西尼的《欧利伯爵》,突然音乐又转为疾驰的流动。

第三部分又回到快速,最后以混声合唱或多重重唱结束。

十九世纪初,终曲仍然是喜歌剧的正式部分,同时也成了正歌剧的正式结构部分。贝利尼和唐尼采蒂往往会采用两个乐思的模进,第一个是由歌者唱出的,取材于第一部分,第二个由全体加入,给作曲家以机会显示他的声部进行和达到丰满音响的写作技巧。

唐尼采蒂所作《拉美莫尔的露契亚》中的六重唱,可谓一大贡献,说明这类处理方法也常用于悲剧。

在一部二幕或三幕的歌剧中,终曲的长度几乎占到整幕戏的一半。第一幕的终曲特别重要。因为它展示了一个复杂的悬念情节,罗西尼用他特有的渐强手法,在《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塞维利亚理发师》、《灰姑娘》等作品中构成篇幅宏大的终曲。十九世纪下半期的歌剧渐渐打破程式向多样化发展之后,终曲渐渐失去原有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