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西尼

罗西尼(Gioachino Rossini, 1792~1868)

罗西尼出生在社会政治生活动荡不安的年代,父亲因具有共和主义倾向而一度被捕入狱,他与身为喜歌剧演员的母亲随着流动剧团以演艺为生,曾在肉铺、铁铺当学徒,后又勤苦学习古钢琴、小提琴、圆号等乐器,并担任唱诗班独唱。这段生活既使他对封建压迫有痛切感受,又使他积累了许多艺术经验。

罗西尼十四岁人博洛尼亚音乐学校,十五岁创作第一部歌剧《德米特里奥与波里比亚》,十八岁从音乐学校毕业时上演了他的喜歌剧《婚姻契约》。1813年所作正歌剧《丹克雷蒂》和随后的《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又大获成功,从此声名大振。至三十七岁从剧坛引退时,罗西尼在近二十年中作有四十部歌剧。

罗西尼以鲜明的意大利民族音乐特色,给面临衰落的意大利歌剧注入了蓬勃生机。他的《丹克雷蒂》中“我心激动”、《威廉·退尔》的渔夫歌等简直就是用民歌填词写成似的。意大利民歌常见的同名小大调的色彩转换、由下行小三度和大二度构成的音调以及充满活力的节奏型等,在他歌剧音乐中也几乎俯拾皆是。

罗西尼具有极高的即兴创作才华,既熟悉美声技巧又懂得剧场效果,因此他的作品既能让演员发挥特长,又能恰如其分地取悦听众。即便是华彩乐段也不是单纯地让歌唱家卖弄技巧,而是紧密地与剧情贴切结合。他压缩了美声唱法中的花腔,取消演员任意的即兴发挥,他对陈旧的咏叹调格式进行了改造,首创了由“快—慢”两段连缀的双咏叹调形式。乐队配器明亮、生动,富于色彩,特别是他所创造的以同音调不断反复而构成的渐强,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因此他的音乐不胫而走,风靡整个欧洲,在狂热崇拜者的鼓噪下,竟使贝多芬一时黯然失色。连一些哲学家都欣喜若狂地说了许多言过其实的话,如黑格尔、叔本华甚至宣称听了罗西尼的作品,才体会到音乐的本质力量等等。甚至拿破仑都觉得自己不配接受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的吻手礼了。

罗西尼的主要成就在喜歌剧。这些喜歌剧的故事内容虽然大抵肤浅、轻率,带有即兴特点,然而由于它们的剧情生动,富有讽刺幽默意味,而作曲家又能在其中加入正歌剧的因素,这就相应地提高了作品的艺术情趣。罗西尼的喜歌剧代表作是《塞维利亚理发师》。在这部歌剧中,他讽刺和揭露了封建贵族的无能,通过费加罗的机智和勇敢形象表现了平民阶级的革命精神。罗西尼以爱情为借喻,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自由的向往。

罗西尼的成就也在于他能以喜歌剧的因素丰富正歌剧,例如《丹克雷蒂》、《湖上美人》和《奥赛罗》等,音乐诙谐流畅,开阔爽朗,又有很多轻快花哨的装饰,给听众耳目一新之感。他亦能顺应时代,选择英雄性的题材,写作了他的大歌剧代表作《威廉·退尔》。这部取材席勒同名戏剧的歌剧宣扬了民族解放斗争精神。罗西尼在其中一反他的华彩作风,音调写得简朴有力。剧中有气势宏伟的群众合唱,有动力充沛的重唱,特别是它的序曲,形象鲜明,意境隽永,因而这部歌剧成了十九世纪最重要的歌剧作品之一。

正当他的声誉蒸蒸日上之时,罗西尼竟搁笔放弃歌剧作曲。个中原因,至今仍是个谜。有一种说法认为他面临另一位歌剧大师梅耶贝尔的创作声誉日益显赫而深感惊恐,自叹不如。罗西尼于1848年革命中被剥夺了财产,有人指控他通敌奥地利。1855年他重返巴黎,过起享乐生活。

罗西尼的创作是意大利歌剧发展的中间环节,他结束了前一阶段僵化危机的时期,为新的意大利民族乐派奠定了基础。梅耶贝尔、威尔第、“真实主义”作曲家都是罗西尼的信徒。直至现今,罗西尼的歌剧在意大利仍有很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