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歌剧
十九世纪下半叶由于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发展,形成一支包括大量由乡村涌入城市打工的农民和小知识分子在内的产业大军。正统的歌剧对他们显然过于高雅,只有少数的一些轻快旋律(如《塞维利亚理发师》)能够在他们中间得以流传。在这种情况下,轻歌剧首先在处于产业革命中心的英国产生是绝非偶然的。1823年毕肖普作的《米兰少女克拉莉》是典型的代表,其中的歌曲“甜蜜的家”即刻传遍全世界。
轻歌剧源于喜歌剧和歌唱剧,可以自由运用对白。它的剧本题材通俗,篇幅短小,结构简单,没有尖锐的戏剧冲突;旋律流畅动听,配器色调鲜明,与正歌剧的严谨风格形成对比。人们乐于在轻歌剧中享受流行舞蹈的流畅美妙的韵律。如华尔兹、马祖卡、波尔卡、里戈东(Rigaudon)、瓜德利尔(Guadrille)、康康等。
轻歌剧反映了十九世纪资产阶级社会崇尚肤浅轻浮的艺术口味。
Operetta 一词原意为短小的歌剧,十九世纪衍化为独立的轻歌剧体裁。苏佩(Franz Von Suppé, 1819~1895)在1834年至1894年间创作了三十一部轻歌剧,如《轻骑兵》、《美丽的加拉蒂亚》等。莱哈尔(Franz Lehár, 1870~1948)定居维也纳期间的创作以轻歌剧而闻名,其最早的代表作《风流寡妇》(1905)影响最为广泛。剧情取材于梅亚克的喜剧《随员》,叙述彭特威德罗公国大使杰达男爵为防止本国富孀汉娜·格拉瓦丽的财产流失国外,想让退役近卫骑兵丹尼罗追求她。实际上格拉瓦丽与丹尼罗本就是一对情侣。在经过一段恩恩怨怨的互相指责后,两人终又结成良缘。全剧有十六分曲,其中第二幕格拉瓦丽的唱段“维丽亚”最受群众喜爱。
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Jacques Offen bach, 1819~1880)的作品虽有不少轻歌剧特征,如《天堂与地狱》(1858)、《霍夫曼的故事》(1881) 等。但它的表演常常是滑稽闹剧式的,而内容却又具有尖锐的讽刺性。在《巴黎人的生活》(1866)中以一个荒诞的爱情故事揭露了虚假繁荣景象背后的腐朽堕落;《美丽的海伦》(1864)借雅典的耽于酒色的享乐生活,影射巴黎上流社会真相,因此把这些作品列入正统歌剧范畴亦未尝不可。
轻歌剧在德奥以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创作为代表,作有《蝙蝠》、《吉卜赛男爵》等十六部轻歌剧,开创了轻歌剧黄金时代。此外尚有英国作曲家沙利文(Arthur Seymour Sullivan, 1842~1900)的《日本天皇》以及美国作曲家赫伯特(Victor Herbert, 1859~1924)的《尼罗河奇才》、德可文(De koven, 1859~1920)的《罗宾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