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唱段样式的形成
2025年10月13日
歌剧唱段样式的形成
歌剧的开拓者们并非一开始就意识到他们笔下的新生事物是应该有不同的音乐语言样式的。从1600年的歌剧《优丽狄茜》乐谱中可以看到,作曲家佩里和卡契尼出于对古希腊戏剧作风的模仿,在语言自然的抑扬顿挫基础上写出了他们的旋律。虽然那一时期歌剧的唱段都是清一色的以叙述性为主的音乐语言,但这些叙述是经过仔细安排的,也带有感情的色彩。七年之后蒙特威尔第以同一题材写作的《奥菲欧》又进了一步,他在自然语势基础上,充分发扬了诗体的抑扬,增强了音调感。剧中当女神信使告知关于优丽狄茜的死讯后,奥菲欧唱腔中的三个切分音处理以及与女神信使在和声上的远关系对置,刻画出他追问实情时的急切心情,然后以缓慢的节奏唱出“我多么悲伤”。待到这些重要的词语交待完毕,信使的音调转入平缓的同音反复。
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音乐的抒情功能越来越得到发展,以至于使艺术家们认识到歌剧舞台上的人物应该有不同类型的唱段。上一章谈及歌剧形成历史的时候,我们已经知道中世纪之后出现的田园诗体和牧歌诗体,这两种诗体形式为后来歌剧舞台上所必须的两种音乐语言形式提供了启示。
我们把叙述性的、说话似的唱段类型的音调称为宣叙调(Recitative,我国旧译为朗诵调),而把抒情的歌调称为咏叹调(A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