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格

贝尔格(Alban Berg, 1885~1935)

贝尔格1904年起,师承勋伯格。加上勋伯格的另一位学生韦伯恩(Anton von webem, 1883~1945),师生三人有“新维也纳乐派”之称。

贝尔格一生平凡。《沃采克》(1925)获得成功,在1925~1936年间上演166场。这数字使他不安,他认为被这么多的观众欣赏,必定是低水平的了。

《沃采克》根据毕希纳的同名戏剧写成。故事叙述玛丽与士兵沃采克同居,却抵挡不住军乐长的诱惑,沃采克发现后,面责军乐长反遭侮辱,气愤中将玛丽杀死,随后自尽。

《沃采克》的人物都是智力低下的庸人或者是性情变态的怪人,所有的人都生活在一个疯狂的世界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心态:人类生活在没有理性、没有秩序的世界中,这时代充满痛苦、压迫、恐惧和绝望。实际上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有关人性的、悲剧性的意义的讨论。而歌剧的音乐语言,虽然不协和而且又混乱,但它适合表现出这样的情绪,因此,演出时对观众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从如何对歌剧进行改革的角度出发,可以用来与瓦格纳进行对照的人物其实并不是和他同时代的威尔第,而是晚他七十年以后出生的贝尔格。他们对歌剧的改革可谓南辕北辙。瓦格纳把戏剧作中心,让音乐为它服务,而贝尔格则把音乐作为中心,让戏剧成为它的线索。为了体现毕希纳的简洁文体,贝尔格和德彪西一样,摒弃了为适合音乐曲式而重新编写歌词的作法,直接以半念半唱的节奏朗诵法演唱原著,而这一手段又让戏剧不停顿地发展了。但和德彪西不一样的是,贝尔格并不满足于轻描淡写,他要求的是内在的紧张和强烈,具有潜在的浪漫主义内涵。

figure_0368_0255

奥地利作曲家贝尔格的三幕歌剧《沃采克》被西方公认为现代歌剧的代表作之一,1925年初演于柏林

《沃采克》是二十世纪最富有创新意味的一部歌剧。有调性因素的自由无调性音乐语言与十二音音乐技法相结合,说白、朗诵式演唱(Sprechgesang)和传统演唱交替使用,古典音乐体裁形式的巧妙组合,连续不断的音乐发展流程,室内规模乐队大幅度变化的配器手段等等,体现了表现主义歌剧强烈的戏剧性张力。

贝尔格尚有一部未完成的三幕歌剧《露露》,他把威特金特的两部小说合而为一,叙述一个不受世间道德约束的潘多拉式的女子给人们带来灾难的故事。和《沃采克》一样,这部歌剧采用了序列音乐的创作技巧。

贝尔格为这部歌剧设计了一个基本序列,然后他又在此基础上设计主要角色的序列。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经过筛选的音列,都带有调性的意味,这也是贝尔格晚期作品的一个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