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腔烘托

唱腔烘托

歌剧发展的早期阶段人们往往以为演员的唱腔就是歌剧音乐的全部,因此乐队被看作是声乐的一个附属性部分,它主要的任务只是衬托唱腔而已。在重奏式织体占统治地位的巴洛克时代,几乎没有一个作曲家会以整个乐队为咏叹调作伴奏。他们通常先由一两件乐器以通奏低音奏出一个乐段,然后歌手进入,这时先前进入的乐器或是演奏歌声的对位旋律,或是以长音或休止等待歌手空隙时作对答呼应。通过咏叹调的前奏、间奏和尾奏为唱腔补充乐意,对人物的心理作出一定程度上的暗示。

在古典和浪漫时代,作曲家以乐队烘托唱腔的手段更为灵巧多样了,在莫扎特《魔笛》的夜后咏叹调和唐尼采蒂《拉美莫尔的露契亚》的狂乱咏叹调中,我们可以听到长笛与花腔构成的平行重唱。即便是近代,乐队与歌唱同步的写法经常是带出情感、造成高潮的最有力的手段之一,这在威尔第和普契尼的作品中俯拾皆是。《蝴蝶夫人》第二幕表现痴情的巧巧桑一心期盼“知更鸟筑巢时”平克尔顿的归来,可三年过去了,任凭美国驻长崎领事劝导她忘了负心人,媒人五郎要其改嫁,女仆茹茹基认定她已被抛弃,她仍深信丈夫一定会回来相聚。她站立在山坡,久久凝望着海面,等待“林肯号”军舰的到来。她的那段咏叹调“晴朗的一天”深情地唱道:

“当晴朗的一天,在那遥远的海面,悠然地升起一缕青烟,有一艘军舰出现……那只白色的军舰慢慢地驶进了港湾,舰上礼炮齐鸣,看它已靠近岸边……我等待和他幸福地相见……”歌声之下,弦乐伴随着优美悠扬的旋律,时而插入圆号的跟腔,显出一种恬静而又凄苦的美。当A段主题在最后再现时,乐队由原先的 pp 推向 ff 的有力的托腔,又作强弱的细腻变化,将甜蜜的悲情烘托得令人心灵震颤。普契尼作为一位“煽情大师”,乐队托腔是他的看家本领。下面是再现部分的片段乐谱:

figure_0272_0180
figure_0273_0181

(歌词大意:悄悄等候在一边,让他来寻找,使我们这次相会更加激动心弦。他焦急不安地连声呼唤着“我亲爱的小蝴蝶,好妻子,快来相见!”他亲切的声音荡漾在我的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