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
歌剧中的幕是戏剧结构中大的发展阶段,景是仅次于幕的发展阶段。一幕戏可有二景至三景,也可不换景。换景即布景的转换,幕中的换景在时间上往往是紧接的,两景连续发展,较多情况下通过暗转换景。而场则是更小的结构单元,通常以特定人物的上下场为界。它是特定人物在舞台空间活动的一段时间。每一幕可分几场并无定规,《浮士德》的第三幕就有十二场之多。
一般情况下,每一场又可分两部分,前半部注重外部气氛或剧情,后半部注重内心抒情。例如《托斯卡》第三幕第一场,前半部是狱中情景,后半部是人物在星光下的抒怀。
《费加罗的婚礼》第一幕第一场为费加罗与苏珊娜两个人物的演唱,其中第一曲为二重唱和宣叙调,第二曲亦为二重唱和宣叙调。第二场为费加罗的独角戏,先是宣叙调,然后是第三曲谣唱曲。第三场是巴尔托洛医生与其过去的女管家玛切里娜的表演,先为两人的宣叙调,然后是第四曲巴尔多洛的咏叹调。第四场先为玛切里娜与苏珊娜的宣叙调,后是第五曲两个人的小二重唱。第五场由苏珊娜与凯鲁比诺先作对话式的宣叙调演唱,继以第六场凯鲁比诺的咏叹调。第六场是苏珊娜和伯爵的宣叙调。第七场上场人物是音乐教师巴西利奥、苏珊娜、伯爵、凯鲁比诺,先是巴西利奥与苏珊娜的宣叙调,继以伯爵、巴西利奥、苏珊娜演唱第七曲小三重唱,然后是伯爵、苏珊娜、凯鲁比诺的宣叙调,中心人物苏珊娜、伯爵始终在场。第八场的开头,费加罗、伯爵、苏珊娜、凯鲁比诺、巴西利奥均在场,由村民们演唱第八曲合唱,然后是伯爵、费加罗、苏珊娜的宣叙调,再为第8曲合唱,紧接着是上述人物的宣叙调,最后是第九曲费加罗的咏叹调。由此可见,每一场均有始终在场的特定人物,除对话式的宣叙调外,安排了不同的分曲,构成戏剧发展进程中的某一阶段。
我们经常看到场景(Scena)一词,通常指戏剧行动发生的场所。就戏剧单元而言,系为在“场”的基础上略加延伸的结构,它包括在场人物的活动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描写,实际上是同一地点背景和时间条件下的一段剧情发展。在分曲体制的歌剧中,这往往就是一个分曲。它既有前后过渡性情节的叙述,也可能有一段合唱或舞蹈场面,甚至夹一段乐队演奏的片段然后再接若干唱段的情形。早期的分曲体制的歌剧总谱只标分曲号,十九世纪以来的歌剧总谱上常会有“场景和咏叹调”的标题。
由于十九世纪以来的歌剧内容往往有许多相近的套路,因此形成了某些固定的场景类型,如:祈祷场景、疯狂场景、监狱场景等。不同场景通常需换景,《沃采克》每一幕中每一场均安排换景。但随着戏剧进展,出场人物有所变化,或增加群体表演,不一定换景。鲍罗丁《伊戈尔王》第二幕中的“场景与咏叹调”,先是鞑靼少女的合唱:
然后是主要人物,可汗的女儿康哈科芙娜的唱段:
在十九世纪后期的歌剧中,以瓦格纳为标志,场景成为一种极为开放的形式,它超出原来有限的结构,使一组剧情具有连续发展的动力。在这组剧情中,音乐与人物心态变化的展开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