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在哪些领域的表现会超过机器?
如果四定律继续有效,那么未来的科技会让阿尔法围棋看起来就像今天的VisiCalc一样蹩脚乏味。虽然现在的机器在执行国际象棋、围棋和扑克等特定的任务时表现得很聪明,但它们并不像人类那样真正聪明。〔13〕人类的大脑特别适合构思问题,提出问题和假设,在各式各样的问题之间切换,设想未来的种种可能性。因此,人类未来的最终目标是通用人工智能(AGI)——能成功完成人类能完成的任何智能任务的机器。通用人工智能的突破点将是达到“奇点”,也就是机器能够发明比自己更聪明的机器时,这样就必然会出现一个快速发展的周期,直到这些机器在所有维度上都远远超过人类。
在思考这样一个未来时,重要的是要区分人工智能和通用人工智能。很多最悲观的看法——无论是事关经济、社会还是生死存亡——都来自通用人工智能的潜在发展。它暗示着机器会在所有方面都超过人类,这样的世界让人深感不安。但是,目前的研究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水平。就算是很基本的测试,比如验证码〔14〕要求的识别图片中的路标,人类就远胜绝大部分人工智能。通用人工智能究竟什么时候才会出现,甚至究竟会不会出现,都还是个很有争议的问题。麻省理工学院的马克斯·泰格马克(Max Tegmark)引述了在计算机科学家中间所做的一项调查,他们估计的范围短则数年,长则永远不会出现。〔15〕平均估计是,通用人工智能会在2055年被开发出来——现在不到60岁的人多半都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亲眼见到。但在通用人工智能问世前,人类跟机器相比仍有优势。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比机器表现更好的技能和工作类型必然会发生变化。卡内基梅隆大学机器人研究所的汉斯·莫拉维克(Hans Moravec)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就是“人类能力地形图”(landscape of human competence)。假设有一张岛屿和海洋的地图,其中等高线代表人类的才能。山峰的海拔越高,就代表人类的才能越杰出。然后我们假设当前的海平面代表人工智能已经可以完成的任务。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平面上升,人类才能会有越来越多的领域在人工智能的汹涌浪潮中失守。
人类才能已经失守的领域包括电子表格中的算术运算、模式识别、国际象棋和围棋。而现在,人类在翻译、投资决策、语音识别和驾驶等方面的能力正受到冲击。在你读到这本书的时候,这些领域说不定已经被淹没了。
最早向机器举手投降的人类才能是那些涉及例行操作和程序性任务的领域。更高、更固若金汤的峰顶包含更多“人类”品质,比如社交、关怀和同理心、管理和领导能力、创造和创新。面对这些,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往高处走,避免人工智能的扩张,因为它淹没了人类才能的更多领域。即使通用人工智能最终还是会到来,也只有这些更高的峰顶才能为人类在机器面前赢得一些相对优势(即便并非绝对优势)。
所有这一切都表明,未来几十年间,工作和职业的发展将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弘树的父亲一辈子都在一家公司工作,但才20岁出头的弘树无法想象自己也会那样。考虑到新技术的力量,单一的工作技能不太可能满足需要,而企业面貌也将因技术发展而改变,因此弘树无法想象,他现在加入的哪家公司能维持他的一辈子那么久。
这些非凡的技术不但改变了工作本身,也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拉迪卡生活和工作都在孟买,她是全球零工经济的一部分,作为自由职业者为世界各地的公司提供服务,而这些公司按照她完成的特定任务支付她报酬。拉迪卡从来没有为传统雇主工作过,而作为自由职业者,她也必须积极寻找下一个项目。她也许独立自主、自由自在,但她的朋友们在传统工作中能够得到的发展、晋升和培训的机会,她一概没有。拉迪卡和弘树都在问自己,在一个传统工作正在消失、与雇主的长期关系也在消失的世界里,他们应该如何设计和构建自己的职业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