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择的价值
弘树的父亲希望弘树能步其后尘,加入他公司里的管理培训生项目。但弘树对P1能走成什么样子更感兴趣:他渴望旅行,可能干点自由职业的活计来养活自己,而因为他对食品和健身很感兴趣,于是也想以此为基础开个小店。他不知道这条路会走向哪里,但他意识到,在他走上任何特定道路之前,他想对自己有更多了解。他担心的是,如果现在他没有勇气去开创自己的道路,那么5到10年之后,他就没机会了。
我们假设弘树能以我们在上一章描述过的鸟瞰视角(见图3.4)来观察时间。也就是说,他能纵观自己的整个一生,而不是被当下牵着鼻子走。从这个视角出发,因为他可以向前看,他担心的是如果在父亲的公司工作,未来可能的自我还有哪些选择可能就都给封死了。看着面前漫长的人生,他想花点时间尝试一下,看看什么更适合自己。不过弘树的问题在于,跟他这个年纪的很多人一样,他并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但他知道的是,他必须首先好好考虑一下,是否要追随父亲的脚步。他想去了解自己都有哪些选择,并在这些选择上投入;他不想就这么把这些选择都封存起来。
从某种意义上讲,弘树正在经历的,正是马萨诸塞州克拉克大学的杰弗里·阿内特(Jeffrey Arnett)所谓的“成人初显期”。〔1〕弘树已经不是小孩了,但并没有像父亲一样在他这个年纪就已经早早表态。20来岁的这10年,过去是成家立业的形成期,现在是为多阶段职业生涯和长寿人生学会基本技能、建立平台的时候。
关于弘树的未来道路和这些道路所包含的选择,引人注目的是这些道路有多宽广和多样。向前看,职业生涯必然会变长,工作流动也会更快。这就意味着弘树应当考虑的一系列未来可能的自我比他父亲曾经面对的要多得多。这种前景让人兴奋,在如此多样的选择面前,弘树完全不觉得现在就需要选定某条特定道路。他父亲只经历过两次改变:从上学到工作,再从工作到退休,而且每次改变都跟同龄人步调一致。对弘树来说,打乱步子需要更多勇于尝试的精神——导致他和父亲关系紧张的,也正是这个原因。
假设作为路径P1的一部分,弘树决定抽出时间学一门语言。他去巴黎待了一年,在朋友开的一家日本小餐馆干活,让自己全身心地学习法语。他还注册了一个在线语言课程,每天早上和一群来自日本的同学一起上课。他下定决心要学好这项新技能,并由此为第二阶段打造了更好的平台。这拓宽了他的选择,也创造了更多可能的道路:其一是到第四阶段,他运用自己的语言技能在巴黎为一家极力扩张国际市场的跨国运动服装品牌工作,成为连续创业者(4B)。或者同样还是走P1这条路,但在第二阶段选择了另一个方向,运用自己的语言能力建立一个技能和网络平台,然后借助这个平台做起了专门进口法国奶酪和葡萄酒到东京的小生意(4A)。当然,现在这个时候,弘树并不确定自己究竟想走哪条路——我们说的只是他可以怎么走,这也是他为什么那么重视探索。有些事情做一做真的很有价值,即使只是短期的,也能让他有选择余地,帮助他判断在每条道路上自己能得到哪些乐趣。
如果弘树追随父亲的脚步走上P2,他会有另外一组不同的选择。加入父亲的公司并不意味着他这辈子就只能跟在父亲后面亦步亦趋,后面他仍然可以决定走向别的方向。参加公司的管理培训生项目,他可以学到有用的技能,积累经验。然后他可以换工作,去一家小型初创公司(P3),并逐渐打造出一个知识型平台,在财经领域形成敏锐嗅觉,并在平台的帮助下创立自己的公司(P4)。这也是他在人生第四阶段成为连续创业者这条路径(4B)的另一种走法。
面对更长寿的未来,弘树可以通过很多条道路抵达同一阶段,但这也意味着他必须好好考虑从哪里开始。如果选择P1,他就打开了一条到人生第四阶段能有多种选择(4A和4B)的路径,但是无法走到4C(在他职业生涯一开始就加入的日本公司担任总经理)。沿着P2走下去,会打开通往4B和4C的道路,但无法走到4A。考虑每条道路会失去什么,会遇到哪些风险,以及之后想再改变路线是难是易,对弘树来说最为关键。如果弘树必须不仅考虑自己现在的看法,也要想到未来的自己可能会如何行动,这项任务就更复杂了。
弘树坚持认为选择很重要,这让他父亲困惑不已。他能理解弘树想自己创业的热望,但也很担心这种选择的风险,成功的机会微乎其微。他们家没出过企业家,他的朋友圈子也不太广。因此弘树的父亲很难想象,弘树需要做什么,以及他会变成什么样子。他无法理解的是,弘树说他不想干这份工作是因为他以后可能想做些别的事情,或者说他可以先接受这份工作,然后换个方向去做些别的事情时,是依据什么逻辑。这种逻辑,肯定不是让父亲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的责任感和坚持。对父亲来说,P2的吸引力在于清晰而确定,但这也正是弘树所担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