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阐释年龄
在你人生叙事的自然节奏和结构中,标记的是日历上的时间和过往的岁月。在长寿面前,如果我们想重新阐释年龄,就必须首先破除时间和年龄之间的简单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去设想,年龄可以延展——当你能够活得更久,也更有机会健健康康地活到老的时候,40岁、60岁和80岁分别意味着什么也会发生深刻变化。对你生命中不同阶段的重新规划,也正是以这种可延展性为基础的。
从表面上看,“年龄”这个概念好像还挺直接,就算小孩子也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在某种意义上,小孩子对“你多大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有些局限,因为他们考虑的是纯粹以多少年来衡量时间。年龄的概念既可以是生物学的(你身体的年龄),也可以是社会学的(其他人怎么看待你),还可以是主观的(你觉得自己多大)。对年龄的这些不同理解,我们每天都能听到——“现在我真是感觉自己上岁数了”“他们这个年龄能有这样子很不错了呀”“你这个年纪可不该干这种事儿”。
年龄变得可以延展之后,这些不同概念与年龄之间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到这个孩子60岁的时候,她的生物学年龄跟她的时序年龄也许会有很大不同,而她对自己的看法也有可能跟别人对她的看法大异其趣。关于年龄的这些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被打乱了,因此我们再也不能用具体的时序年龄标记来构建我们的人生叙事。
这并不容易。时序年龄既是衡量年龄的主要形式,也是人生三阶段的基础。大量的教育、社会以及政府的政策和实践也恰好强化了这个概念:18岁上大学,20多岁或30岁出头结婚,65岁退休。
我们并非总是依赖时序年龄。实际上,就连庆祝生日都是20世纪才有的事。在人类历史上大部分时期,人们并不知道自己出生的确切日期乃至确切年份。直到19世纪,各国政府开始搜集准确的出生记录,时序年龄才逐渐占据主导地位。〔1〕从那时起,时序年龄就成了我们人生的时间结构。
其结果是某种形式的数字决定论。社会规范和刻板印象,还有我们对未来生活的假设,都归结为一个数字——你已经出生多少年了?这种数字决定论是彻头彻尾的误导,也带来了对年龄的刻板印象,限制了人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