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生娃,多养老

◎ 少生娃,多养老

人们结婚晚了,生孩子也晚了。日本人生第一个孩子的平均年龄是31岁,美国人则是27岁。而在英国,现在的女性在40多岁生孩子的可能性比20岁以下的可能性更大。

女性生的孩子数量也变少了,有些甚至不生。回顾20世纪40年代,在发达国家,这种情况很少见——只有大概10%的成年人年过40还没有孩子,而现在这个比例是15%~20%。在日本,生于1953年(现在60多岁)的女性有10%没有孩子,而生于1970年(现在40多岁)的女性有四分之一没有孩子。印度的拉迪卡在考虑要不要生个孩子,她的朋友提醒她养孩子很花钱,而她自己也明白,要兼顾事业和家庭有多难。她也想知道,随着生育方面的科技进步,自己是否能将这个决定推迟到40岁以后。对她生活在印度农村的祖父母那辈人来说,干农活缺不了孩子,他们要想有钱安享晚年,更加离不开孩子。经济学家谢利·伦德伯格(Shelly Lundberg)和罗伯特·波拉克(Robert Pollak)指出:“随着生儿育女的狭隘经济动机的重要性不断下降,从为人父母的角度来看,孩子似乎不再像是投资,而成了昂贵的耐用消费品。”〔5〕

也就是说,虽然拉迪卡、弘树和圆香生活在不同的国家,他们很可能都会在考虑自己的选择、发展自己的技能和关系网平台的过程中迎来而立之年。他们不大可能专心去生孩子,也不太可能走上传统的成年之路。他们进入的是人生中的一个新阶段,这个阶段通常意味着他们会继续住在父母家里。汤姆的儿子已经成年,但仍然和汤姆住在一起,而在整个美国,“住在父母家里”130年来首次成为18~34岁人群的首选。

生孩子更晚也更少,同时自己也更长寿,所以弘树和圆香用来照顾孩子的时间在他们一生当中占的比例降低了。因此,他们有更多时间发展自己的事业,也有更多时间参与休闲娱乐活动。但与此同时,他们家里一起生活的也会有更多代老人。实际上,据估计,到2030年,美国的8岁儿童当中曾祖父母仍然健在的比例会超过70%。〔6〕

这对弘树和圆香带孩子的事情会有深远影响。他们用来照顾自己孩子的时间会更少,但照顾父母、祖父母和曾祖父母的时间会更多。这些“更长久”的家庭往往通过离婚、再婚融合在一起,也带来了关于家庭责任的很有意思的问题。以汤姆为例,他父亲后来再婚,搬去了佛罗里达州,然后在3年前过世了。汤姆对如今已成寡妇的继母并不怎么了解。他听说继母已经搬出了以前和他父亲一起住的房子,现在一个人住,但自从父亲的葬礼之后,他就再也没有见过她。如果说汤姆对她有什么义务的话,那又是什么义务呢?

随着生育率下降,老人当中有能够互相走动、互相照应的亲人的人占比也会越来越低。这降低了家庭发挥传统作用、照顾年长亲人的能力,这个问题也亟须社会才智来解决。人们已经在通过组成另类“家庭”来开拓解决方案。以生活在中国广州的7名女性为例,她们在30多岁的时候一起买了一套房子,打算让这套房子成为她们一辈子的家。〔7〕家庭结构不再能给个人带来保障,也不再能把大家的需求集中在一起,因此另类家庭结构必然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