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造就了美好生活?
到目前为止,我们一直关注的重点是,科技和长寿将如何改变你的人生叙事的结构——会让人生变长、包含更多阶段,并容纳工作、闲暇、生活和财务状况的多种排列组合。但是,任何叙事都不仅需要一个结构,而且需要一个统一的主题和目标。你的人生叙事背后的动机必须是:是什么造就了美好生活?
钱当然很重要——毫无疑问,在百岁人生中,我们迫切需要挣到足够的钱,才能拥有美好的退休生活、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可用于终身学习和恢复的中场休息时间。
可以想想一位东方僧人的话。当被问及人性当中有什么地方让他惊讶时,他答道:“人牺牲自己的健康来换取金钱,然后又牺牲金钱来恢复健康;再然后,他对未来那么焦虑,没有办法享受现在。结果就是他既没有活在现在,也没有活在未来。他们活着的时候,就好像自己永远不会死去,而死的时候,又好像从来没有真的活过。”在他看来,金钱和幸福并无关联。〔43〕
如果从他的话转到没那么诗情画意的实证研究领域,就会发现,似乎一般来讲,一个人拥有的金钱越多,或是一个国家的国民收入越高,那么这个人或这个国家的国民一般就会越幸福。不过也没有那么简单,也有一些异数,而且金钱带来的回报似乎是递减的。收入6万英镑的时候多挣1000英镑,跟收入2万英镑的时候多挣1000英镑相比,对幸福的提升效果肯定不一样。这并不是说金钱无法让你更快乐,而是作用力没有那么强了。
至于说幸福究竟是什么,也有很多争论。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认为,幸福就是快乐,就是没有不愉快的经历;而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幸福(eudaimonia,或者说人类幸福)的概念中,将幸福的实质描述为意义和康乐。我们再次转向实证研究,两位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安格斯·迪顿(Angus Deaton)和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在一项针对美国人的大型研究中探索了幸福和金钱的关系。〔44〕他们发现,当涉及日常生活中的幸福时,收入超过7.5万美元的人并不会因为钱越多就越感到满足。〔45〕然而就目标而言,一般来讲越有钱的人对自己的生活越满意。迪顿和卡尼曼这样总结他们的研究结果:“高收入会带来生活的满足感,但不会带来幸福感,而低收入与生活满足感低、情绪方面的幸福感低都有关联。”这表明,虽然金钱未必是通往幸福的道路,但至少也是支撑美好生活的重要支柱。
然而,有些研究更广泛地探讨了整个人生中幸福和满足感的问题,并发现了另外一个关键变量。在哈佛医学院的格兰特研究(Grant Study)中,这个变量的性质有突出体现。这项研究涉及一组268名同龄人,追踪了他们75年以上——从他们1939—1944年从哈佛大学毕业就开始了(其中一位是肯尼迪总统)。这组人后来又补充了另外一组456名生活在波士顿市中心的底层青年。
格兰特研究关注的是生活满意度中的因果关系。实际上,那些有钱人确实往往更幸福。但其结果也表明,金钱这一因素固然很重要,但它对满足、幸福的人生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对生活满意度影响最大的是“温暖人心的人际关系”。用该研究的负责人乔治·瓦利恩特的话来说就是:“幸福就是爱。完毕。”似乎跟他人建立关系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也会让你有能力应对生活带来的挑战。
哈尔·赫什菲尔德曾研究过人们是会选择留在家里陪刚出生的小女儿,还是有偿参加周末的会议,他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在这项研究中,65%的人选择了挣钱,而结果表明,那些选择陪伴家人的人平均来讲更幸福,对生活也更满足。为什么会这样?赫什菲尔德指出,那些选择挣钱而不是陪伴家人的人更有可能老是想着自己的钱不够多。而那些选择陪伴家人而不是挣钱的人,更关注的是如何度过自己的时间,计划着将时间花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而不是需要做的事情上(比如说培养一项兴趣爱好,而不是做家务)。特别是,他们经常会打算跟别人一起消磨时间,而不是独处。
在思考这些关于幸福的不同见解时,想想在多阶段的人生中,你如何在不同阶段有机会建立起各式各样的资源。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它给了你将这些资源转移到人生中较晚的阶段去的机会。金钱当然是这些资源中的一种,但它并不总是主要资源。也许在人生中的某些时候,让你未来的养老金增加的最佳方法不是存更多的钱,而是把这些钱和时间投资在学习和教育上,或者是将未来的时间重新分配到现在,用来维持友谊,建立人际关系。
实现财务安全是长寿的重要目标,但其他活动(诸如目标、参与、健康、人际关系)的回报也必须考虑在内。要小心别因为没在这些活动上花足够多的时间而危及你未来的自我,这跟要小心别让什么威胁到你的财务状况一样。也就是说,不要只用财务规划来推动自己的人生叙事,而是要用自己的人生叙事来推动财务规划,这一点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