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

◎ 当前

你关于未来如何分配时间的决定是在当前做出的。你前进的道路将由你现在每天做出的选择铺就而成——这个没有尽头的决策序列往往需要权衡。

你知道那种感觉——早上醒来,你不知道该如何安排时间完成所有事情。通常你也不会这么做,而是会今天集中精力做一些事情,把另一些事情推到明天,剩下的事情就留到未来某个时候。也就是说,你是在不同时间段之间权衡,而在这样做的时候,实际上你也决定了什么事情最重要。

在你感到有压力的时候,很难对未来做出明智的决定。在传统的人生三阶段中的第二阶段,这种“夹点”会特别艰难。“上学、工作、退休”的三段式人生创造了一种特别的权衡时间的方法。在第一阶段,你钱很少,但你是在学习技能,以便为职业生涯所用。在第二阶段,你没什么空闲,但你辛勤工作,就为了有钱退休。在第三阶段,你一边享受闲暇,一边坐吃山空。这会给第二阶段带来很大的时间压力,而且有明确证据表明,这会让第二阶段成为心理很不健康的时期。〔13〕在第二阶段,相互竞争的活动太多了——努力工作以求事业有成,存钱以备退休,养家糊口,照顾年迈的父母,努力维持人际关系,思考人生的意义。

如果寿命变长,你就有机会通过重新分配活动来减少夹点。如果把核心活动(上学、工作、退休)在整个人生中重新分配,最终生活中每个阶段都会出现的时间压力、精神压力和权衡都会减少一些。这就意味着,比如说花在受教育上的时间就变成了终身学习的一系列活动,或者把退休后的“停机时间”重新分配到整个一生当中,比如说在孩子成长的时候多花些时间陪陪他们,或者多花些时间去看看世界,来个间隔年。这样重新分配非常有意义,因为研究表明,如果把全部活动都放到一天当中超负荷的几个小时里去完成,人们会变得很有压力、很不开心,但如果把这些活动重新分配到几个星期乃至几个月当中,他们就会觉得开心得多。〔14〕

从表面上看,这种重新分配似乎还算简单。但实际情况是很难做到。后面我们会指出,重新分配时间的有些障碍来自企业惩罚非线性工作叙事的一些做法。但不止于此,这也关乎我们自己对时间的看法。

我们所有人都很难做到“风物长宜放眼量”。但有些情形会迫使我们只关注眼前。如果马上要交房租了,但还有一个星期才发工资,那么建议别人目光长远既不实际,也没有意义。埃丝特尔努力赚钱养活几个孩子的时候就是这种感觉。她很清楚大学课程在时间的长河中会给她带来多大价值,也感觉到了16岁就辍学没有文凭的劣势。她希望有资格当美容师,也期待着有一天自己能开家美容院。但这是在展望未来,而现在眼前的一切都在争相吸引她的注意力,她既要挣钱付账单,照顾孩子,又要随时待命,指望着能在疗养院多工作几个小时。对埃丝特尔来说,时间是非常稀缺的资源,这种稀缺性很可能会影响她如何做决定。

哈佛大学经济学家塞德希尔·穆来纳森(Sendhil Mullainathan)和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家埃尔德·沙菲尔(Eldar Shafir)证明,〔15〕如果某种资源很稀缺,就会主导思考,并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这样“拆东墙补西墙”的结果就是,人们会变得很容易做出很糟糕的决定。长期来看,这可能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埃丝特尔一直在操心钱,随之而来的还有认知上的“隧道效应”,这些必然会让她的脑力“带宽”变窄。这就意味着她更有可能只去关心眼前面临的问题,也会做出有长期影响的糟糕决定,并自食其果。比如说,最近她开始依赖发薪日贷款,尽管利息和手续费都特别高。

最能抵消“拆东墙补西墙”的是“晴备雨伞饱备干粮”——创建一个资源库,限制稀缺资源对决策的畸变影响。这种准备可以有多种形式:可以是能动用的存款,可以是积少成多的时间,可以是学到未来也许会派上用场的新技能,也可以是起步水平的健康状况。这些方式都可以预先建立起平衡,在未来出现很糟糕的情形时给你带来喘息之机。这样做也有助于消除稀缺性,让你对未来能做出更好的决策。

从“日拱一卒”的角度去想这个问题也会很有用。把事情安排好,这样正确决定就不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和精力了。这可能是说,比如每次付房租的时候另外放5美元在一个罐子里,或是每周二下午都空出来,不要安排会议。在更长寿的人生中,早早养成这样的习惯,可以为将来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