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年龄歧视

摆脱年龄歧视

美国退休人员协会的报告显示,在45~74岁的工作人员中,有三分之二自称遭遇过年龄歧视。年龄歧视在硅谷尤其严重,过去10年,那些最大的公司因为年龄偏好而对簿公堂的时候比种族和性别案例都多。〔22〕看来,社会面临的真正问题似乎并不是缺少有工作能力的人,而是缺少愿意为上了年纪的雇员提供工作岗位的公司。

这种(面相)歧视的核心只不过是成见作祟。很多公司董事会和人力资源部门的人普遍认为,上了年纪的人工作效率更低,也不太可能学习。23岁的脸书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曾经一针见血地说:“年轻人就是更聪明。”再也找不到比这更好的例子了。对其他任何人口统计学群体说句同样的话试试。这表明,人们仍然多么愿意接受年龄歧视的言论。

但年老员工的前景并非完全黯淡无光。自1998年以来,美国就业增长的90%都来自55岁及以上的工作人员。如果在存在年龄歧视政策的情况下都能实现这样的增长,那么年龄歧视问题一旦解决,肯定还能创造进一步增长的空间。

企业的年龄歧视和认为年老员工工作效率更低的看法,背后有三个早就过时的主观臆断:年老员工剩下的时间不多了,因此对学习新技能的兴趣没那么大;受教育程度低,因此工作效率低下;体能上也受限,因此无法胜任工作。

至于说年老员工剩下的时间不多,我们前面已经指出,今天一个77岁的人,剩下的寿命跟1972年一个68岁的人一样长。同样,我们知道,随着人们的职业生涯延长,他们也需要工作更长时间。所有这些都会激励年老员工继续工作,也将激发他们学习新技能。

认为老人受教育程度低,这样的成见也越来越过时。当然,比如说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平均70岁的人群当中,只有一半在5~19岁上过学。马克·扎克伯格可以振振有词地说,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年轻人就是更聪明。到了20世纪80年代,65岁的人当中仍然绝大部分没有大学文凭:他们这群人在20世纪40年代受教育,当时20~24岁的人就读大学的只有7%。但现在情况已经变了,目前60多岁的人拥有某种形式的研究生学位的可能性要大多了。因此,对年龄的这种成见反映的并不是年龄本身,而是过去时代的教育政策。

最后一个主观臆断是,老年人无法胜任工作。如果放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这种看法也许是对的,因为那时美国私营领域有半数工作岗位都是至少中等强度的体力工作。〔23〕但现在体力工作的比例不到20%,而且这个比例还在快速下降。也就是说,不仅平均来讲老年人的身体比以前更健康,而且体力工作的重要性也在下降。这个效应在未来还会变得更强,因为机器人会帮助提高体力劳动的表现,人工智能则可以充当一种认知假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