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不分长幼
50多岁的英在考虑接下来怎么办的时候,知道自己要么必须学习会计工作中更复杂的新技能,要么必须从头去学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她非常清楚,晚年生活还是要学习。而学习的时候,她也必然需要面对别人对年龄和学习的根深蒂固的成见。她其实也遇到了她自己的成见和臆想——她想知道,自己是否还有学习她的职业变化所需要的新技能的认知和情感能力。
亚里士多德生动地描述了思考能力是如何退化的。他说,出生时的大脑炽热、柔韧,能够吸收印记,而这种可塑性让学习变得很容易。随着年龄增长,这块蜡逐渐变硬,也越来越难产生新印痕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英的形象。虽然这个形象好像很有说服力,但它被证明是错误的。最近对大脑可塑性的研究表明,大脑可以保持的“可塑性”比亚里士多德设想的要大得多。也就是说,英可以振作起来,任何年龄都可以学习。
神经科学家用神经可塑性的概念来表达这种可塑可造的性质,将大脑描述为灵活的肌肉,如果训练和运用得当,它可以恢复以前失去的能力。对英来说,明智的做法是,为自己设定学习目标,并尽可能多地投入到自己不熟悉、有挑战性的活动中。得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的心理学家丹尼斯·帕克(Denise Park)说:“如果你处在自己的舒适区,那你可能也在自己的提升区之外。”也就是说,无法教会老人家新东西的真正原因,并不是老人家太老了,而是老人家没有不断学习新东西。
英可能还会想到,大脑不只是会保持可塑性,也有一些脑力随着年龄增长会变得更加显著。具体来讲,就是随着年龄增长,你的晶态智力(crystallised intelligence)也会不断发展。这是在时间长河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信息、知识、智慧和策略,跟液态智力(fluid intelligence,处理信息、运用记忆力和演绎推理的能力)不一样。有证据表明,不同心智技能的相对强度在一生当中似乎一直存在波动。〔3〕十几二十岁的时候,你演算数字、找出规律的速度可能会很快;30多岁的时候,短期记忆力可能会达到峰值;四五十岁的时候,社会理解力可能会处于最高水平。哈佛医学院的劳拉·格明(Laura Germine)和波士顿学院的约书亚·哈茨霍恩(Joshua Hartshorne)的研究结论是:“在任何特定的年龄,你都会有些事情变得更好,有些事情变得更差,还有另外一些事情则处于停滞期。很可能并不会有个年龄能让你在大部分事情上都能达到巅峰,更不用说所有事情了。”〔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