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际标签:不同世代真的不一样吗?
更宽泛的代际冲突的观点一定程度上是由代际标签带来的。这些标签是媒体和商业分析的主要内容,标题诸如《与五代劳动力打交道》《千禧一代十大喜好》,当然也会有《千禧一代最不喜欢的10件事》。似乎每天都会有《千禧一代/婴儿潮一代性生活越来越多/越来越少》,或是“更爱吃牛油果”之类的文章见诸报端。
代际标签的始作俑者很可能是格特鲁德·斯坦(Gertrude Stein),她给1883—1900年出生的人创造了个词,叫作“迷惘的一代”。随后出现的是出生于1901—1924年的“最伟大的一代”(美国的“‘一战’一代”),以及出生于1925—1942年的“沉默的一代”。所有代际标签中最著名的是“婴儿潮一代”,指生于1943—1964年的人,改变了他们经历过的所有人生阶段。他们后面是出生于1965—1979年的人,由道格拉斯·库普兰(Douglas Coupland)命名为“X世代”。再然后是“千禧一代”(出生于1980—2000年),有时候也叫作“Y世代”,他们现在是美国人口最多的一代,到2020年会占全球人口的50%。最近出现的是“Z世代”(出生于2001—2013年),也可以叫作“i世代”。下一代又该怎么称呼呢?他们现在还没满10岁,也还没有一个固定的名称,但“阿尔法一代”这个词似乎会脱颖而出。
这些代际标签让人头疼,部分原因在于年份和命名似乎都太随意了。在一家人中间,“一代人”的概念很明确。但对整个社会来说,“一代人”的概念就没那么清晰了。在你家里,你的父母显然属于上一代。但代与代之间的分割点与其说是年龄,不如说是在家谱上的辈分。在世代由出生年份定义的社会中,怎么分割就不一样了。有可能你有个叔叔是婴儿潮一代,还有个阿姨是X世代。因此虽然在家庭中,“一代人”的含义很明确,但在社会层面上,就有些随意了。
代际标签另一个让人头疼的特点是,这种标签到现代才出现。在19世纪末以前,并没有关于“一代人”的意识——就算有,似乎也没觉得有必要评头论足,或者专门起个名字。人们只说年轻人和老人。虽然莎士比亚也写过人一生可以分为七个时期,但他并没觉得有必要借助代际标签。然而正如尼尔·豪(Neil Howe)和威廉·施特劳斯(William Strauss)所说,自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每一个20到25岁的人,在走向成年时都至少有过一次确定的尝试,试图为之命名”。〔29〕有趣的是,代际标签出现和三段式人生形成差不多是在同一时期。正是三段式人生的概念导致了社会上因年龄而形成的明显的制度隔离:教育机构容纳的是21岁或以下的人,工作机构容纳的是65岁以下的人,而退休到来之后,老年人的新社区又确立了。
这种制度性的年龄隔离的本质,在1996年发生于亚利桑那州凤凰城郊区“青年镇”上的一件事中得到了生动体现,而这个“青年镇”的名字也实在是讽刺得很。当时16岁的查兹·科普为了躲开继父,想跟自己的祖父母住在一起。然而,“青年镇”的退休社区要求每家至少有一位55岁以上的居民,而且对查兹来说重要的是,18岁以下的孩子不允许在这里居住超过90天。这个案例成了市议会、州检察官、“青年镇”居民和查兹的祖父母之间的一场法律冲突。在尘埃落定之前,警察甚至通过跟踪校车,确保没有孩子下车来强制执行这种隔离措施。
有趣的是,在时光流转中,随着社会变得越来越以年龄为隔离标准,人们也越来越依赖代际标签。人们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随着人们跟非同龄人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他们对非同龄人的了解就越少,因此只能求助于代际标签来弥补他们缺乏的认识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