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老了”?

◎ 什么是“老了”?

在你自己人生叙事的节奏中,对于什么是年轻、什么是老了,你会有自己的感觉。然而随着时序年龄、生物学年龄、社会学年龄和主观年龄相互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老了”是什么意思也会改变。在老年学家不断引入的描述年龄的新词中,这一点也非常明显:年过花甲现在叫“青老年”,古稀之年如今是“老老年”,而耄耋之年则叫作“最老年”。

但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老了”是什么意思,我们还必须引入另外一个衡量标准——死亡学年龄。这个概念不是根据你自出生以来已经过了多少年,而是根据你还能活多少岁来定义的。这个概念并不那么直接,因为也幸好,你并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死。所以要对这个概念有点感觉,我们得看看人口统计和死亡率数据(也就是在特定年龄死亡的概率)。在你生命中的任何时候,你的死亡率越低,就意味着你死亡的机会越小,你的剩余预期寿命也会越长。因此,死亡学年龄与死亡率呈负相关。你的死亡率也比你的时序年龄更能代表你总体上的健康状况。〔2〕因此就人口而言,死亡率越低既意味着越健康,也意味着还能活更多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更年轻”的指标。

要理解这些人口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看英国的情况。图3.2显示了自1950年以来平均年龄(平均时序年龄)和平均死亡率(表示为每千人的死亡率)。从这张图可以明显看出不同的年龄衡量标准之间的差别。按时序年龄来看,英国人口从来没有这么老龄化过。如果其他条件相同,你大概会认为这会带来更高的平均死亡率,因为老年人更容易死。然而,实际情形刚好相反——平均死亡率一直在下降。简单来说就是,英国人虽然变老了,却从未有过这么长的寿命。如果我们只关注时序年龄这个衡量标准,那英国明显是个老龄化社会。但是看看死亡学年龄,就会认为英国从来没有这么年轻过。

图3.2 平均年龄和平均死亡率,英国,1950—2017年

原因在于年龄可以延展——人们活得更久了,而且人们老去的方式也变了。随着人们的老境变得越来越好,人们更健康了,每个年龄段的死亡率也都下降了。一项对21.5万名50岁以上美国人进行的研究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该研究发现,1988年到2010年,(由一系列身体指标衡量的)生物学年龄相对于时序年龄下降了。〔3〕

只关注时序年龄的问题是,这纯粹是一种名义上的衡量标准,无法把真正重要的因素——你的健康状况和行为习惯——考虑进去。如果健康状况和行为习惯之间的关系在某个年龄段没有变化还好,但如果年龄可以延展,那么使用这种名义上的衡量标准就会让人困惑不已了。

在经济学中说到通货膨胀时,这种困惑我们已经屡见不鲜。1952年,1品脱(英美制容量单位)啤酒在美国要花0.65美元,而2016年要花3.99美元。似乎很明显,啤酒在时光流逝中变得越来越贵了。但如果把通货膨胀因素考虑进去,那时的0.65美元相当于今天的5.93美元。也就是说,2016年的啤酒实际上比1952年卖得便宜。与此类似,也需要对年龄通胀做些调整——就好像每年的通胀意味着一块钱能买到的东西变少了一样,年龄通胀也意味着随着时光流逝,一自然年对应的老龄化程度越来越小。〔4〕

这对什么是“老了”有重要意义。在1925年的英国,65岁以上的人就有资格领取国家养老金。今天,一个78岁老人的死亡率与1922年一个65岁的老人相当,因此经过年龄通胀调整后,新的“老了”是78岁。

对“老龄化社会”的描述单纯以时序年龄为依据,因此结论只能是老人越来越多了。但是不考虑“年龄通胀”因素的话,就无法捕捉到老龄化方式的重大变化,也将忽视更长的寿命同时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机会和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