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变你对他人年龄的看法
视角的这种改变不仅关系到你如何看待自己,也关系到你如何看待他人。这就是“社会学年龄”的本质,是一种“自外而内”的衡量标准,决定了你对他人的期望。对年龄的这种社会规范非常重要,它们形成了一致意见,影响了刻板印象和行为。
关于年龄的社会规范已经发生了变化,未来还会继续变化。例如,在17世纪80年代的英国,活到50岁并不常见——大概每五个人当中只有一个能活到这个岁数。在那个时代,知识的传播不怎么广泛,没有什么书本,大部分人压根儿不识字。因此,知识是通过讲故事和分享经验来口耳相传的。而由于越老的人积累的知识也越多,社会规范认为,50岁以上的人会很聪明。随着印刷机等新技术的出现,社会对年龄的这种看法开始改变。时光流逝,印出来的书越来越多,识字率也越来越高,口耳相传这种传授知识的传统方式开始消退,继而老年人的智慧变得不再重要,于是活到知天命之年不再被视为智慧的象征。〔8〕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时序年龄与生物学年龄之间的差距正在快速变化,而社会规范正在努力适应。在美国退休人员协会(AARP)制作的一段视频中,年轻人被要求“就像老人那样”做出各种动作。〔9〕当老人加入他们时,年轻人对他们的刻板印象和他们的实际行动之间的差距令人震惊。在这个滚石乐队的平均年龄比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的平均年龄还大15岁的世界上,我们的社会规范需要迅速更新。
现在关于年龄的这些社会规范已经过时,而且已经在劳动力市场上造成了很多问题。在本书第六章《企业议题》中,我们将论及,很多公司都有这么一条不言自明的假设,认为五六十岁的人工作效率和学习能力都不如年轻员工。但在寿命和职业生涯都在延长的情况下,亟须看到其他人老去的方式各有不同。如果看不到这一点,长寿带来的机会和好处就无法实现。
需要注意,基于年龄的刻板印象不只是对他人的成见,也是对未来自己的成见。这种成见必然会限制你的长远机会,以及你“可能的自我”的范围。你也许可以试想一下和80岁的自己谈天,或是在选择朋友和点头之交时试试“年龄不可知”。花时间和不同年龄的人在一起,可以帮助你形成更强有力的人生叙事,将你跟未来的自己连接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