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样让人人都既保持高效又工作得更久?

◎ 怎样让人人都既保持高效又工作得更久?

圆香也在担心这对经济来说意味着什么。如果所有条件都不变,那么人口每减少1%,GDP增长率就会下降1%。因此,如果日本人口到2065年减少到8800万,那么就是现在的人口会减少30%。这就意味着在接下来50年,GDP增速平均每年会下降0.6%左右。在全世界,这个问题也被提上了议程,各国政府都在思考,面对老龄化和不断减少的人口,要采取哪些措施才能保持经济增长?

在政府和个人努力应对长寿带来的影响之际,有三个领域迫切需要展现社会才智:提供养老金;提供医疗保健;在如今三世、四世同堂的多代人中间实现公平公正。

从表面上看,老龄化社会的财政问题很让人担忧。如果整个社会大部分人都会在65岁或更早的时候退休,那么随着6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不断增加,可以预计经济增长也会放缓。在欧盟,预计接下来40年劳动年龄人口(说得更准确点,就是65岁以下的人口)将减少20%。劳动者数量的减少意味着GDP年增长率(按人均计算)将减少0.5%(20/40)。鉴于人均增长率在过去10年仅为0.7%,对各国政府来说,这个趋势让人忧心忡忡。

经济增长放缓,再加上65岁以上人口肯定会增加,这些问题让政府和私人养老金体系都感受到了相当大的压力。这就是社会才智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的地方——关乎人们工作多长时间、对老龄化的假设,以及企业是否愿意抛开对60岁以上人群的成见,不再对他们的工作表现和积极性抱有根深蒂固的负面印象。

想想社会才智在过去的一个绝佳例子——创建国家养老金。国家养老金制度由俾斯麦于1889年在德国率先创立,随后也经很多国家采用——英国是在1908年,美国是在1935年。这个制度意味着人们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不必要么工作,要么生活在极度贫困中,再不就是仰仗(往往怨愤不已的)子女赡养。这一变化非常明显:如今在英国,领取养老金的人当中贫困人口的比例,比整个工作人群中贫困人口的比例还低。〔27〕

英国最早引入养老金制度时,可以领取养老金的年龄被设置为70岁,而当时出生于1838年(也就是在1908年年满70岁)的人,平均预期寿命只有45岁。其结果就是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有资格领取养老金,很多人都活不到领取养老金的年纪,就算活到这个年纪的,往往也领不了几年。对政府来说,提供这样的养老金相对而言很轻松。

但从那时候开始,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还是以克莱夫为例。他那个时候出生的人大部分都活到了领取政府养老金的年龄(而这个年龄也已经从70岁降到了65岁),剩余预期寿命也比前几代人长很多。这对政府财政的影响非常明显:1970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的养老金成本约为GDP的4%;到2017年,这个数字上升到了8%;预计到2050年,还会上升到接近10%。因此各国政府都在采取行动,提高领取养老金的年龄,降低养老金数额,也就毫不奇怪了。

40多岁的汤姆已经开始担心自己的存款和退休计划。他是卡车司机工会的成员,由于退休人数增加,股市在金融危机期间下跌,再加上很多卡车运输公司破产了,他们工会的养老基金很有压力。结果,养老补助削减了约29%。汤姆已经开始认识到,为了在退休后有钱过上他想要的生活,他工作的时间必须比他预计的要久。在《百岁人生》中,我们算过,汤姆这个年龄的人很可能需要一直工作到70岁出头才会有足够的养老金,而现在20多岁的圆香,她的工作生涯可能得一直延续到80多岁。

这就意味着,40多岁的汤姆和50多岁的英分别面临着还要工作30年和20年的前景。这迫使他们认真考虑如何才能成为社会先锋,同时向政府、教育工作者和企业施加压力,要求它们在态度和实践上更能够推陈出新。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目前很多政府和企业的政策和做法非但无助于更长久的工作生涯,反而给保持高效工作更长时间设置了重重障碍。

当克莱夫回想起自己的祖母时,会觉得祖母在70岁时就已经“老”了。但想到70岁的自己时,他并没有这种感觉。越来越多的人健健康康地活到了八九十岁,超过65岁就算“老”这样的传统观念已经被证明太过宽泛了。人们总爱臆断他这个年龄的人能做什么、该做什么,克莱夫也在跟这种年龄歧视苦苦斗争。政府和企业如果认为65岁以上的人“年纪大”“不独立”“效率低”,就必然会带来经济和社会问题。

我们的社会才智要侧重于彻底改造中年职业生涯,重新打造企业政策,帮助人们,使他们能够工作到七八十岁。这一点至关重要,原因如上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