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际公平:年轻人比老人处境更糟吗?

◎ 代际公平:年轻人比老人处境更糟吗?

在法国大革命的黎明,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写道:“幸福啊,活在那个黎明之中,年轻人更是如进天堂!”〔22〕在由人工智能和长寿推动的大革命的黎明,今天的年轻人很难说出同样的话。

对他们的父母、祖父母来说,三段式人生足以养活一个家庭,买一套房子,还有一份养老金。但对年轻人来说,这种前景不太可能。他们不会一辈子都在同一个工作岗位上,甚至不会一直在同一个行业,更不会说现在就需要规划好未来60年的职业生涯。而且他们父母那一代有张大学文凭就能保证找到工作,拿到高薪,他们这代人却不太可能有这样的经历。很多国家的年轻人发现越来越难找到工作,踏上职业阶梯的第一级;他们可以预见自己的职业生涯会有更多中断,也不能依赖最开始受过的教育就安然度过整个职业生涯。对老一代来说,三段式人生可以带来稳定的工作和经济条件;而在年轻人看来,未来似乎只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还有个令人恼火的问题就是房价一直在涨。在大城市,这个趋势对年轻人很不利,而且导致住房拥有率大幅下降。在英国,这个比例下降得非常厉害,如今30岁的年轻人拥有住房的比例只有六七十岁的人的一半。〔23〕澳大利亚和美国的情形与此相仿。因此,这代年轻人到四十多岁的时候,拥有的财富明显会比前几代人要少。

雪上加霜的是,社会还需要支持曾经对前几代人做出的关于医疗和养老金的承诺。三段式人生实际上是为70岁的预期寿命设计的,然而现在预期寿命延长到了85岁,他们养老的钱一部分是由正在工作的年轻人提供的,而这些年轻人未来就算还能享受福利,也会比这些老人少。1936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在接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时曾说道:“对有几代人,我们给得太多了。对另几代人,我们期望太高了。”这对很多国家的年轻人来说都是不祥之兆。在日本有个新词——老害(rougai),用来指老人越来越多给年轻人带来的或大或小的害处和不便。〔24〕

多重压力让很多国家都产生了这样一种看法:年轻人未来的处境会比他们的父辈更糟糕。〔25〕在日本,38%的人认为他们的孩子处境会更糟(相比之下,只有28%的人认为孩子们的处境会更好);在法国,71%的人有此看法(相比之下,仅有10%的人认为孩子们的处境会有所改善)。但这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在快速增长的经济体中,比如印度和中国,父母就要乐观得多。这些国家的年经济增长率在5%~7%,也就意味着收入每10至14年就会翻一番,因此也就不必奇怪,在印度,65%的人认为年轻人的处境会更好,在中国,持此观点的则有78%。

当然,年轻人并不是一切前景都暗淡无光。如果我们考虑到性取向的问题,以及LGBT(同性恋、双性恋和跨性别者群体)议题所取得的进步,那么年轻人在很多方面都比前几代人好多了。而预期寿命的提高,无论是已经达到的,还是在未来可能达到的,都意味着年轻人会受益于更长的寿命。最近的一项研究〔26〕表明,跟美国人相比,法国人的预期寿命多三年,但个人年消费额只相当于美国人的60%〔27〕。以此为依据,如果预期寿命继续增加,而年轻人总体上处境并没有变得更好,那么他们的收入跟父辈相比会大幅下降。

我们认为,这种代际冲突的核心原因是,三段式人生维持不下去了。技术才智和社会才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意味着三段式人生不再可行,年轻人需要新的图表来规划自己未来的人生,能实现经济繁荣、能提供让人类繁荣发展的平台的人生。

然而,虽说你越年轻,在打造长寿新人生时需要做出的实质性改变就越多,但无论你什么年纪,都必须做出改变。人人都已经开启了改变的过程。变化的性质对不同世代的人来说也许会有所不同,但要满足这些需求,他们也不需要相互竞争。我们需要的是能帮助不同年龄的人在生活中共同努力,而不是制造代际冲突的政治制度。

以日本的“未来设计”中的方法为例。〔28〕这项实验于2015年在岩手县的矢巾町进行,要求市民为本镇描绘出直到2060年的长期愿景。他们被分成了两组:一组被要求想象并表达出当前这一代人的观点;另一组则被要求想象并表达出活跃在2060年的人的观点。几乎无一例外,代表子孙后代的人都要求对目前的困难问题采取更强硬的路线,而专注于当前情形的人则更加宽容。实验确实产生了不同结果,这挺有意思,但也许更重要的是,实验改变了那些被要求代表子孙后代的人的心态。在气候变化等领域,尤其迫切需要这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