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婚

◎ 晚婚

随着寿命延长,人们也会推迟做出承诺,这一点在婚姻上体现得最为明显。1890年,美国女性的平均结婚年龄是22岁,如今则是28岁左右。〔2〕弘树和圆香的朋友中很少有人在30岁之前结婚。同样推迟做出这一决定的人并不少:瑞典人结婚的时间最晚(男性37岁,女性34岁),印度人则要早得多(男性23岁,女性19岁)。

还有一些人选择不结婚。在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不结婚的人很少见,在50岁以上的男性中,50人当中只有1人未婚,但现在是4个人中就有1个。女性这边,以前是33个人中只有1个未婚,现在则是7个人中就有1个。〔3〕拉迪卡和圆香在跟自己的女性朋友聊天时,对于婚姻的好处总是有很多争论。拉迪卡想专注于事业,不想去对一段更稳定的关系做出承诺。这一方面反映了女性在经济上更加独立(让结婚带来的经济利益没那么诱人了),同时也是技术才智发展的结果。拉迪卡可以用微波炉、冰柜和送餐服务等等,在上班挣钱养活自己的同时让生活更简单。实际上,有证据表明,人们挣得越多,就越希望自己独立,并拥有私人空间。

考虑到这些变化,也就不必奇怪会有越来越多的社会舆论认为单身生活是一种积极选择。社会心理学家贝拉·德保罗(Bella DePaulo)在TED演讲中指出,虽然婚姻仍被理想化地视为社会规范,但单身女性已经一马当先,打破了传统期望和束缚。她的看法是,单身人士创造了21世纪的连接和亲密关系,超越了旧式的核心家庭模式。〔4〕而且与常见的刻板印象不同,他们跟亲朋好友的关系其实非常紧密。有研究表明,同居情侣和已婚夫妇其实比较孤立,关系网也会不断缩小,而这些单身人士似乎并没有遭遇这些烦恼。

不仅单身成年人家庭的数量在增加,单亲家庭的数量也在增加。回首17和18世纪,这种情况并不少见:由于成年人死亡率高,大概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家庭是单亲家庭。随着人们寿命的增加,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双亲都在世的家庭越来越多。然而,单亲家庭的比例现在又开始上升了:部分原因是已婚夫妇的离婚率上升,部分原因是选择未婚同居的人越来越多,而同居的人分居的可能性比结婚的人更大。在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大概30%的家庭是单亲家庭,而欧洲为20%,美国为28%,亚洲约为13%。而无论在什么地方,单亲家庭成员主要都是单身妈妈。

单亲家庭的生活也许会很艰难,埃丝特尔对此感触很深。单亲家庭在经济上十分脆弱,孩子生活在贫困中的可能性是双亲家庭孩子的两倍。埃丝特尔对不再跟丈夫生活在一起当然很高兴,但她从丈夫那里得到的经济支持少之又少,这意味着她必须工作,也只有她一个人来照料孩子们。要做到这些,她就得非常依赖亲人(尤其是家里的长辈)和朋友们的支持。埃丝特尔对父母和七大姑八大姨的支持非常感激,但她也非常清楚自己有多不堪一击,如果生病或者失业,她就完了。这些安排在她工作时能够帮助她、支持她,但她并不确定,自己的大家庭是否有资源帮助自己度过多阶段人生所需要的更重要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