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来者不拒的学习系统
终身学习的机会必须人人都能享有——无论是失业的人,所在企业几乎不支持的人,还是收入微薄、快养不活自己的人。部分原因是出于社会公平的考虑——人人都应该有权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自我提升。此外,大规模提供成人教育,对于确保经济利益以及利用科技和长寿提高生产力来说至关重要。60年的职业生涯如果由40年的高产工作和20年的失业或监控智能机器的低收入工作组成,那么就错失了经济机会,而且也会成为社会问题。
打造来者不拒的学习系统必须放在政府议题的首要位置,若非如此,成人教育很可能仍然只是有钱人的专属领域。现在最常接受成人教育的,是那些本身教育背景就很强的人。〔19〕这让政府更有必要致力于拓宽渠道,尤其是要让那些在技术影响面前更脆弱的低技能人群有机会受益。有些政府已经在采取措施。自2016年1月开始,新加坡就在鼓励所有25岁以上的公民学习新技能,接受再培训,为每人提供初始额度为500新元(345美元)的“技能未来”现金支持,以后还可以定期补足。人们可以把这笔钱花在由任意一家经批准的教育机构提供的培训上,这样的提供者有500家,包括大学和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2016年,这个项目的预算是每年6亿新元,计划到2019年增至每年10亿新元。
另一种可能性是国家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提供总计12个月的带薪支持,条件是接受某种形式与就业相关的国家认可的培训。这样的机会可以支持埃丝特尔完成她想参加的美容师课程。政府也可以制定法规,赋予员工法定权利,要求公司在固定的雇用期限后,为员工提供法定假期,让他们可以有一个固定的时间去学习,并为其保留工作岗位,就像现在的产假一样。在有些国家,比如美国和新加坡,已经有了用终身学习费用抵扣税款的政策。但毫无疑问,这些做法的规模和慷慨程度都有待提高。
还有一个很流行的建议是,鼓励创建“个性化学习账户”。这个计划允许在一定限度内为出于未来教育的需要而存入账户的钱申请减税,这跟养老金的减税激励机制有些相似。政府同样可以要求公司在员工受雇后为其个人学习账户付费,或为存入此类账户的遣散费提供更优惠的税收激励。
一些教育提供者也在促成与学习者签订“收入分享协议”。这种计划的运作方式跟标准的学生贷款有区别,更像是教育提供者对学生的共同投资。通过这种计划,课程费用由教育者提供,直到学生工资达到某个水平以上才需要学生偿还,到这时会根据特定时间段扣去工资的固定比例。鉴于在多阶段人生中,教育越来越重要,我们可以期待社会才智参与进来,打造更多创新的教育产品,为终身学习提供经济支持。
然而,如果费用高得令人望而却步,那么就算为成人教育提供经济支持,也不能让成人教育来者不拒。前面提到过的“斯坦福杰出职业计划”仅学费就需要7万美元左右,明显超出了大多数人的经济能力。能为所有人建立一些类似但不那么昂贵的计划吗?我们希望能够做到。这种乐观情绪是根据“瓦里安法则”〔20〕:“预测未来的简单方法是看今天的有钱人拥有什么——中等收入者10年后会拥有与之相当的条件,而穷人还需要另外10年才能达到同样水平。”大量社会才智需要集中在开发低成本的大规模项目上,帮助人们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审视他们的人生计划和目标。
在这个方向上,已经有一些别出心裁的试验。以英国为例,2017年,英国政府赞助了“国家养老金年龄的克里德兰审核”,建议设立“中年车检”,〔21〕并将其设想为生活方式的全面审核,即检查技能水平、经济状况、身体状况和人际关系状况,并评估未来的道路和目标。有很多组织都在试验这么做会带来什么影响:保险公司英杰华(Aviva)和法通保险(Legal &General),名为“养老金咨询服务”的政府机构,以及人力资本咨询公司美世咨询(Mercer)都在实施试点计划。在教育领域,自称为“老少咸宜大学”的都柏林城市大学开展了“超前转型计划”,旨在提供“必要的工具、资源、学习和思考时间,让下一个生命阶段成为你生命中最好的阶段”,这所大学也是“老少咸宜大学”全球网络的一部分。
然而,尽管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但在很多国家,成人教育行业仍在挣扎求生,尤其是跟在职学习、非学位学习相关的部分。在英国大学中,本科生规模有显著增长,但2004—2016年,成人学习者的数量几乎减半。在职学习受到的打击尤其严重。扭转这一趋势必须成为当务之急。2017年,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一份报告明确指出:“这可能需要马歇尔计划那么大规模的行动,需要持续投资、新的培训模式、让员工更容易改变的项目、收入支持,以及公共与私营部门之间的合作。”〔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