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长寿经济
政府在促进健康长寿方面做得越成功,打造“长寿经济”的目标就会变得越重要。这能确保经济会因为更长寿、更有生产力而保持增长(而不是衰退)。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重新设计相关机构和政策,这样人们就不只是活得更久,而且可以更长时间保持生产力。这是一个真正的挑战——目前很多政府政策的基础都是时序年龄和三段式人生的假设。这必然会带来“年龄黏性”——经济黏附在年龄的自然衡量标准上,无法因为生物学年龄提高而获益。
要打造长寿经济,首先要找到正确的衡量指标和数据。用来描述老龄化社会的一个核心指标是老年赡养比(old-age dependency ratio,OADR),即65岁以上(历史上假定会退休的年龄)人口与工作年龄(16~64岁)人口之间的比例。这是个粗略的指标,看的是每个在工作的人需要扶养多少个领取养老金的人(65岁以上的人)。
目前全球这个比例约为0.25——一个领养老金的由四个上班的人赡养。到2100年,这个比例会达到0.5,有些发达经济体(比如日本)甚至会达到1——一个领养老金的由一个上班的人赡养。越来越高的赡养比是老龄化社会的核心问题。人们也担心,经济增长必然会因此变慢,政府债务也会因此增加。
我们认为,是时候拒绝把这个比例当成经济工具来用了。论据有三。首先,这个指标假设所有65岁以下的人都工作,所有65岁以上的人都不工作,这显然不准确。其次,认为老人要靠年轻人赡养,这种观念很误导人,因为未能认识到创造新的工作岗位越来越依赖“银发美元”的经济力量,也就是老人花的钱。再次,这个概念没有抓住社会内部关于赡养的自然循环——现在的老人以前交了税,现在工作的这些人当年的教育和医疗就来自他们的税金。这些问题都很重要,因为这个指标假定65岁以上的人要靠年轻人赡养,对代际冲突来说是火上浇油,而没有认识到更复杂的代际契约也在起作用。
但是,还有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在人们年满65岁之后,对“老”应该如何定义。我们已经指出,只看时序年龄就是完全忽略年龄的延展性,也是否认存在长寿经济。要理解这个概念的隐含意义,我们需要考虑“年龄通胀”——对时序年龄根据生物学年龄的改善做出调整。如果做出这样的调整(将“老”定义为与1950年的65岁死亡率相同的年龄),那么比如说在美国,赡养比的情况就会大不相同,如图8.1所示。如果采用传统定义,认为65岁或以上就算老,那么老年赡养比在随着时间增长——在这种叙事中,经济体因为工作者越来越少、养老金和医疗费用都越来越高而渐渐不堪重负。但是,如果我们用年龄通胀去调整,老年赡养比就下降了——故事变成了人们的老境更加优越,潜在的劳动力也在不断增加。对经济来说,这当然是好消息,而不是坏消息。
图8.1 老年赡养比:传统定义和经年龄通胀调整后的情形
65岁以上还在工作的人比例增加,对宏观经济会产生重大影响。在英国,据估计,退休年龄每提高一年,GDP就会增长1%。〔14〕如果人们更健康,也能更长久地保持生产力,就应该能促进经济发展,如果再辅以适当的政策支持,影响会相当大。
如果想利用长寿经济的优势,政府必须马上尽其所能,鼓励和支持人们工作得更久。显而易见的一步是延迟退休,很多政府也都已经采取了这一政策。但这么做还不够。“年龄黏性”非常广泛,并不局限于退休政策,在政府和企业的很多做法中都能看到,比如医疗政策和教育。政府如果只是提高退休年龄,而不采取额外措施来提高生产力,就会出现真正的危险,因为这只会导致更多老年人找不到工作。提高退休年龄必须与一系列更广泛的政策相结合,而这些政策的目标,不只是帮助人们实现更长的职业生涯,而且还要确保在更长的职业生涯中保持生产力。
政府政策还必须考虑到预期寿命非常不平等,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在老去时保持健康。因此,大幅提高退休年龄可能实际上会让有些人享受不到退休。政府必须确保税收和福利制度能共同作用,激励那些能工作更长时间的人,同时也让那些身体状况欠佳的人能以还算可以的收入退休。如果有人选择工作更长时间,就给他提供更高的国家养老金(日本政府就是这么做的),这么做有助于让退休成为人们想要的“泡热水澡”,而不是像现在那样通常都是“冲冷水澡”。
对于旨在帮助65岁以上的人就业的政府政策,有个常见的反对意见是,担心这样做会夺走年轻人的就业机会。表面上看好像是那么回事,但实际情况大相径庭。为了适应60岁以上劳动力大量涌入就业市场,经济自然会有所调整。要理解这一点,可以看看20世纪女性劳动力大量增加的情形。1950年,美国15岁以上的女性只有34%参加工作(1700万人),到2017年,这个比例达到了57%(7100万人)。这些工作岗位并不是从男人那里抢来的——男性就业人数同期增加了4100万。
美国为什么能创造那么多新的就业机会,虽然女性就业人数有所增加,但并没有以牺牲男性为代价?这是因为参加工作的女性越多,各家庭挣得就越多,花的钱也会更多。这样一来,美国经济的产出增加了,于是产生了更多工作需求。可以预计,当更多65岁以上的人投入工作时,也会出现类似循环——人们挣得更多,花得也更多,于是最终会刺激经济发展。并不是只有总数固定的工作岗位供分配,因此总体上并不存在争抢工作岗位的代际冲突。
要说明65岁以上人群参加工作会带来什么影响,我们可以看看美国经济。目前65~74岁的人只有27%在工作,而55~64岁的人有64%。所以,问题是这样的:如果到2050年,65~74岁的人还在工作的比例跟今天55~64岁的人还在工作的比例一样,需要新创造多少个工作岗位?
预计到2050年,美国65~74岁的人将达到3900万。如果其中64%的人想工作,那就是2500万个就业机会,也就是说,在目前这个年龄段占据的工作岗位数量的基础上再增加1750万个。要容下这么大的增量,从现在到2050年,我们的经济体必须每年创造50万个以上工作岗位。这听起来很多,但是这比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时需要每年创造的新岗位数小多了。这个数字同样低于美国最近创造新就业机会的速度。自2000年以来,美国平均每年创造97.5万个新的工作岗位。要接纳长寿经济,并不需要劳动力市场做出任何特别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