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十年前,为了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我们曾着手策划出版一套《毛泽东交往百人》丛书。之所以选择“百人”这个名字,是因为“100”这个数字在中国人眼里乃是吉祥而圆满的象征,在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之际,出版这套丛书,表达的正是我们对伟人这样一种祝福和怀恋的心情。这套丛书原计划分《政治人物篇》《军事人物篇》《民主人士篇》《师生学友篇》《亲朋好友篇》《文化名人篇》《外国友人篇》《工作人员篇》等8本,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最后仅有《军事人物篇》和《民主人士篇》问世,其余各篇,只好付之阙如,成为读者、编者和我们出版者的一件憾事。

十年过去,历史已经蹒跚地走出了20世纪,毛泽东也离我们渐行渐远,成为一位历史人物。然而,面对这样一位对20世纪的中国乃至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巨人,人们不得不说,要了解20世纪的中国首先就必须了解毛泽东,而要真正全面地了解毛泽东,又不能不去了解他的人际关系。在过去的十年中,像“毛泽东的人际交往”、“毛泽东的人格魅力”这样的话题,为人们常谈常新,越来越引起广大读者的兴趣。站在出版者的角度,十年来我们亲历了有关毛泽东的著作畅销不衰的特殊景象,并从中真切地感受到,毛泽东及其人际交往在图书出版中始终有其必居的位置。

在过去的十年里,不断有读者给我们打电话、写信、发E-mail,询问《毛泽东交往百人》丛书的后续出版情况,他们不仅对已出现的两本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而且迫切要求把这套丛书出齐。殷切之情,溢于言表,令人感动,令人鼓舞。为此,早在今年年初制订出版计划时,我们就下决心借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到来之际,把这套书出齐,以谢广大读者对我们的关爱之情,也表达我们对毛泽东由来已久的缅怀之意。

然而,十年时间在历史长河中虽然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在短暂的人生中却是一段漫长的岁月。十年过去,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当年的编委会已经不复存在,再叫“百人丛书”,显然不合时宜。

时间的流逝当然并非都是坏事。十年里,关于毛泽东人际交往的材料日益丰富,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了前所未有的拓展。这为我们的出版工作也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为此,我们经过多方努力,终于找到了远在北京、上海等地的部分原作者,请他们在当年的书稿基础上,再充分吸收近年来公开发表的档案材料和学术界的研究成果,重新编写了《毛泽东与他的亲友》和《毛泽东与他的师长学友》两本书,以飨读者。

人说“十年磨一剑”,我们历尽十年仅把当年承诺的两本书出版出来,但个中的曲折和艰辛,不足为外人道。回首往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过去的十年,既见证了毛泽东经久不衰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影响,也见证了广大读者对毛泽东日久弥深的崇敬和热爱;既检验了几位编撰者坚持毛泽东研究的恒心和毅力,也检验了我们出版者一切从读者需要出发的工作态度和尊重作者劳动的负责精神。

这两本书在编辑体例上还是与十年前所出版的那两本书相同:每种书各选100人,大致可以覆盖毛泽东在这一领域里的人际关系,以便了解毛泽东在这一领域人际交往的全貌、特点,较为全面地再现毛泽东与他们交往的起点、过程以及交往情景、相互影响;每种书的人物均按姓氏笔画顺序编排,人物的取舍、篇幅的长短也大多根据交往的深浅和材料的多寡而定。在记述毛泽东交往过程中,还简要介绍了他所交往人物的生平经历,生动形象地反映其性格特征,客观公正地评价其功过是非,同时还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奇闻轶事。

这两部书稿也从人际交往的角度反映了毛泽东的不平凡的人生经历。

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目前公开出版的有关毛泽东及其所交往人物的各类书籍和报刊,同时又以更翔实的资料和严谨的体例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这里我们谨对前人的劳作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为能留下一份毛泽东人际交往的系统材料而感到由衷的欣慰。对于编写过程中出现的错漏之处,欢迎有关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说不尽的毛泽东,写不尽的毛泽东人际交往。我们将继续努力,力争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把其他有关毛泽东人际交往的图书奉献给广大读者。

200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