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季范
他既是毛泽东的表兄,又是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时的数学老师。他对毛泽东的成长极为关心,对他的革命事业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王季范(1884—1972),又名王邦模,湖南省湘乡县十四都弦歌乡(今属湘乡市龙潭乡)人,出生于一个小康家庭,与毛泽东是亲姨表兄弟。父亲王文生,曾在东北当过小官吏;母亲王文氏,系湘乡大坪乡棠家阁(即唐家坨)文芝仪的次女,行六,是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的亲姐姐,即毛泽东的二姨妈。她与王文生有两个儿子,长子王星臣,王季范居次。王季范比毛泽东长9岁,在同辈兄弟中排行第九,后辈人都尊称他为“九阿公”,而毛泽东则一直叫他“九哥”。
王季范从小受教于较有声望的萧竹轩先生,学习经史,打下了较好的古典文学基础,尤其对古代诗词有极深的爱好。由于他聪颖好学,领悟力强,深得老师的器重,后考入湖南省长沙优级师范(即湖南大学前身)。王季范在那里读书时受到维新派人士的影响,接受了民主思想的启蒙,不断倾向进步。他在优级师范系统地学习了数学,并取得了优异成绩。毕业后,受聘于湘乡驻省中学任教。1915年,王季范受聘到湖南第一师范任教,并担任学监。1928年2月至1936年7月,王季范任长沙郡联立中学校长。1937年春,王季范任河南教育厅秘书长,3个月后返湘任广益中学校长及育才学校代理校长。继之,致力于创办长沙衡粹女子职业学校。新中国成立后,王季范历任湖南行政学院副院长,湖南省文史馆馆员,政务院参事,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在毛泽东求学成长的道路上,不仅曾在生活上得到王季范的关怀照顾,在学业上得到他的悉心指导,而且在思想观念的形成上也受到他的深刻影响。
毛泽东从两岁多便寄养在唐家坨外婆家,在这里,他认识了常来外婆家的王季范。当时,毛泽东的外婆家是湘乡农村数得上的殷实人家,家里开办有私塾,由毛泽东的八舅文正莹任教。王季范当时和其兄王星臣在该私塾接受启蒙教育。王季范常带毛泽东到私塾玩耍。他不仅在课堂上教毛泽东读书识字,还常常利用茶余饭后的空闲时间教毛泽东背诵古代诗词,使尚未正式跨入学堂的毛泽东获得了最初的文化知识教育。1898年夏,王季范考取了东山书院,1902年毛泽东也回到了生身之地韶山。此后,每次见面毛泽东常向他请教一些经书上的问题。王季范也很喜欢这位好学的表弟,每次总是耐心讲解,热情施教,有时还把他带到家里一起切磋,一起玩耍。
1910年秋,王季范听说毛泽东的父亲想让他到湘潭一家米店学经商,于是他会同毛泽东的其他几位老师和亲友一起说服毛顺生,让毛泽东到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继续读书。王季范还担负起毛泽东的一部分学费。据湘乡市《文史资料》记载:“在东山小学,毛泽东的父亲守财、刻薄,舍不得给儿子支付昂贵的学费,是王季范慷慨解囊,一次就从家里拿出现大洋一百元。”毛泽东在东山小学读书期间,和王季范多有书信往来。有一次,王季范给毛泽东寄来了康有为的《大同书》,毛泽东接到后仔细地进行阅读、背诵,并写出了心得与批语。在王季范的影响下,毛泽东开始“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
1911年,毛泽东从东山小学毕业考入了湘乡驻省中学,当时王季范担任该校教员,毛泽东在学习和生活上均受到王季范的关照。后毛泽东又入湖南省第一中学,其间多得王季范帮助和指点。此后,毛泽东通过半年多的自学生活,1913年春,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第四师范读书。1914年春,湖南第四师范并入湖南第一师范,毛泽东转入湖南第一师范,被编入一年级八班。
1915年,王季范到湖南第一师范任教并担任学监,毛泽东得以直接受教于王季范。从此,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加深了一层。王季范不仅在学习上对毛泽东认真指点,谆谆教诲,而且对他的进步活动也大力支持。毛泽东胸怀大志,为“改造中国与世界”而孜孜求学,勤勉奋进,使王季范深为敬佩。在这一时期,毛泽东接触了许多先进思想,常与蔡和森等人一起商谈国事,探求真理,组织和领导了一些学生活动,但也每每因此惹出一些麻烦来。常常是王季范出面斡旋,多方疏通,方才转危为安。如在1915年上学期,湖南省议会公布了一项新决定,从秋季开始,每个学生每月要缴纳10元学杂费。这在当时是个不小的数目。身为湖南第一师范校长的张干,对于此决定衷心拥护,坚决执行。该校师生对此议论纷纷,尤以家境贫寒的学生情绪愤激,纷纷反对张干的做法。他们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在学校掀起了“驱张运动”。张干得知此事后,恼羞成怒,下令要将毛泽东等带头闹事的17个学生开除。王季范得知此讯后,找到杨昌济、徐特立、方维夏等校内几位有威望的教员商量对策。杨昌济等人赏识毛泽东的才华,也反对张干的做法。他们召集了一个全校教职员会议,为学生鸣不平,对张干施加压力。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张干不得不收回成命,改为给毛泽东记大过处分。
第一次大革命中,毛泽东在湖南从事工农革命运动时,曾数次遇险,遭到反动派的追捕。王季范亦多次利用自己在教育界的声望和地位掩护他脱险。1927年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前,曾专程与王季范告别,说他这次要出一趟远门。王季范与毛泽东这一别,竟长达20余年,直到1950年才在北京再见面。数十年间,他们彼此分离,但时常多方设法捎信问候,互相鼓励。
1937年,王季范把惟一的爱子王德恒送到了延安。后来,王德恒为革命献出了生命,王季范在1950年秋天才从毛泽东处得知此讯。
1949年6月,时值湖南和平解放前夕,王季范以湖南教育界知名人士的身份,参加了长沙地下党领导的迎解放活动。他通过长沙市工委与湘潭市工委取得了联系,从湘潭向解放区和毛泽东发电报(当时因特务搜捕甚紧,在长沙发报易被敌人侦悉,故改在湘潭),报告“湖南和平起义可望促成”的消息,并建议迅速派人南下,准备接管湖南政权,做好筹粮支前工作,早日解放全中国。1949年8月,程潜、陈明仁通电起义,湖南获得和平解放,党中央随即派出南下工作团到达湖南,接管湖南政权。此间,王季范连续3次致电毛泽东,对他领导的中国革命的胜利表示热烈的祝贺,并提出“用贤才、立法制、崇道德”三个治国方策供毛泽东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派人到长沙接王季范进京叙旧。1950年国庆节前夕,王季范和毛泽东阔别20余年后在北京重逢。毛泽东亲自设宴招待王季范。宴会前,他特地向李敏、李讷等介绍了王季范,还握着客人的手,向江青和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我九哥,在我青年时期,给我好多帮助。没有他,就没有我毛泽东。”之后,王季范还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参加了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国庆节观礼。
1952年,毛泽东的老师、校长张干等应邀到北京,受到毛泽东的亲切接见。王季范曾派专车陪同张干等一行4人畅游明十三陵和汤山。他还将张干等接到家里商谈湖南第一师范重建问题,并赞成张干提出的在长沙城南辟一公园,兴建毛主席纪念馆的建议。
1955年11月,王季范率部分人民代表到湖南视察,在省委秘书长杨第甫的陪同下,前往韶山参观了毛泽东故居,并在故居前合影留念。他还在照片上方亲笔题写了“瞻仰主席故居留影”几个字,表达了对毛泽东深深的爱戴之情。
此外,作为一个老教育工作者,王季范一直为发展家乡湖南的教育事业而多方奔走。无论是重修省立第一师范、建立湘潭大学,还是扩建东山学校,他或献计献策,或筹资出力,无不尽心尽意,不遗余力。这些善举,在湖南学界是有口皆碑的。
1972年7月11日下午,王季范先生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88岁。在王季范病重住院期间,毛泽东和周恩来曾请王季范的孙女王海容转致慰问。在王季范追悼会上,毛泽东敬献了花圈,花圈的飘带上写着:“九哥千古/毛泽东敬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