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森品
毛泽东在东山高等小学堂、湘乡驻省中学的同学,关系甚密。大革命时期,在毛泽东的影响下积极参加了农民运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三次赠款接济他的生活……
毛森品,原名毛生炳,生于1889年,比毛泽东大4岁,是毛钦明的同胞兄弟,1910年春进入湘乡当时惟一的一所新式学堂——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1910年秋,经过颇为曲折的交涉,作为外乡人的毛泽东也进入该校学习,并被插入戊班,和毛森品成为同班同学。
当时的毛森品其貌不扬,但个子却非同一般的高,同学们戏称为“珠穆朗玛峰”。学堂里还流传着“湘乡三大景”的说法,即:一尊毛生炳,二崇东塔顶,三推三眼井。由此可见,毛生炳的个头在当时已成为学校里的一道特殊景观。而毛泽东当时的个子也比较高,与毛生炳一同坐在教室的后排,因而在班上最先熟悉的也是毛生炳。
毛生炳的胞弟毛钦明,与毛泽东的表兄文运昌是东山高小丁班的同班同学,因了这样一层关系,他们的交往也多起来。
东山高小富裕人家的子弟比较多,而毛泽东入学时不是坐轿来的,平日衣衫破旧,有钱人家的子弟大都视其为乡巴佬。初入学的毛泽东,人生地不熟,非常渴望结交朋友。
毛泽东尊称毛生炳为“学长兄”,课余时,他们经常一起到学堂前的石桥上,靠着石栏杆交谈,或者到学堂后斋的藏书楼看书,交流读书心得。他们都爱好文学,毛泽东特别喜欢读毛生炳的作文。有一次,还发生了一件改名的趣事。
一天,国文教师谭咏春发下批阅的作文卷,毛泽东抢先看老师给毛生炳的评语,见谭咏春先生将毛生炳的“炳”字误写成“柄”,他淘气地在旁边写下了“毛内生出炳来”几个字。湘乡方言称“炳”为“把”字,一时之间,“毛内生出把”的绰号便在班上传开了。对此绰号,毛生炳兄弟极为不满。有一次,当有同学用此绰号称呼他时,毛生炳和那个同学大吵了一架;而在丁班上学的毛钦明找到戊班,责怪毛泽东不该轻易开这种玩笑。毛泽东立即向他们道歉,并诚挚地解释说,当初本来是嘲笑老师随意将学生的名字写错了,没有料到会成为同学们嘲笑毛生炳的笑柄,他还向老师建议将毛生炳改名为毛森品。毛氏兄弟非常佩服毛泽东这种谦虚、诚恳的态度,老师也赞同毛泽东的改名。从此,“毛森品”这个名字便在东山高小流传开来。
东山高小的教员贺岚岗非常赏识毛泽东的才华,1911年初,当他应聘到湘乡驻省中学任教时,他极力推荐毛泽东前去该校继续求学。于是这年元宵节刚过,毛泽东便去省城投考。当他步行到湘潭县城时,恰好碰上了即将到长沙求学的毛钦明和毛森品兄弟,他们3人挤上了开往长沙的湘江小火轮的三等舱,后来一起考上了湘乡驻省中学。在这所学校里,他们又同学一个多学期。
辛亥革命爆发后,湘乡驻省中学一度停办,毛泽东加入新军,当兵去了,后来又考入了湖南“一师”。而毛钦明和毛森品兄弟则曾一度辍学,学校复课后又继续入学,一直到毕业。毕业后,他们在乡村办学,走上了教育救国的道路。这期间,他们和毛泽东很长时期都没有联系,但他们之间的友谊并没有中断。
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积极发动、组织、领导农民运动,先后在武汉和广州举办了农民运动讲习所。在毛泽东的指引和影响下,毛钦明和毛森品兄弟也在家乡积极地参加了农民运动。1925年,当毛泽东回韶山时,毛钦明还专程到韶山去看望他。随着毛泽东等人在湖南建党活动的开展,毛钦明也在韶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化名是“韶春”。1926年秋,湖南的农民运动已经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并掀起了高潮,毛钦明在家乡担任农民协会副委员长。
1927年初,毛钦明到湘乡县城与县农民协会联系业务时,住在汽车站饭店里。而非常巧的是,毛泽东当时来湘乡考察农民运动,也住进了这个饭店。久违而亲密的老同学重逢在故地,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毛钦明把自己从事农民运动的情况以及区乡农民协会的很多情况,一一仔细地讲给毛泽东听,而毛泽东则鼓励他坚持农民运动的斗志,并从方向上给他以指导,毛钦明感觉到受益匪浅,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志向。
但是,不幸的事情很快就发生了。“马日事变”之后,湖南的农民运动失败了,到处是白色恐怖,许多从事农民运动的领袖都被捕牺牲了,毛钦明决定前往武汉找毛泽东,但在途中被捕,不久在长沙壮烈牺牲。而作为其胞兄的毛森品也受到株连,遭到国民党当局的通缉。万般无奈之下,毛森品跑到外地隐蔽起来,后来他又到山田冲笔花小学、黄土团国民小学等处从事小学教育,期间,他还参加过一些革命宣传活动。
岁月流逝,一晃20多年过去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成果,毛泽东成为了举世瞩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这是多么振奋人心的消息啊!毛森品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提起笔,多次给毛泽东写信。虽然日理万机,国事繁忙,但毛泽东还是3次给毛森品回信。当从毛森品信中得知毛钦明已经牺牲的消息时,在1950年4月18日的回信中,毛泽东表达了自己对烈士的无限哀思和深深的怀念:钦明兄为革命牺牲,不胜叹息,亦是光荣之事。
对于活着的友人毛森品,毛泽东也是关怀备至,他写信勉励毛森品要积极地“出任工作”,并3次赠款,从生活上接济他。前两次是从邮局各汇款200元,第三次是托萧三带去现金1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