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梓材

郭梓材

在韶山井湾里私塾上学时,他和毛泽东形影不离,情同手足。他和家人曾两次掩护毛泽东躲过军阀的追捕。

1906年秋,12岁的毛泽东来到了离家七八里的井湾里私塾,学习了近1年的时间,塾师是郭伯勋。

1906年秋至1907年冬,郭伯勋先生的两个侄子郭梓材和郭梓阁兄弟俩也同时在蒙馆里上学,师从伯父郭伯勋和秀才毛宇居。毛泽东家住上屋场,离井湾里比较远,每天往返要走十多里山路。郭家与毛家是世交,因此郭先生对毛泽东关怀备至、悉心指导,倾注了比普通学生更多的心血。

毛泽东所表现出来的惊人记忆力和对古文的纯熟,令郭伯勋暗自称奇、高兴不已。而郭伯勋熟读古书,精通世故,又善于联系实际,引用古人名言,来启发和鼓励学生。

有一次,他对毛泽东和侄儿们讲:古人说得好,“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读书求功名,图的是入阁拜相封侯,流芳百世。可是,要做到这一步谈何容易!勇达仕途的路是学文习武。古往今来,学则智,不学则愚;学则治,不学则乱。自古圣贤,盛德大业,未有不由学而成的。《贞观政要》上说:人臣若无学业,不能识前言往行,岂勘大任?这是对士大夫而言的。晋人王嘉说,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这是一般读书人需谨记的。他还特别讲到“状貌若妇人好女”的留侯张良年轻时虚心求学的故事。

几位少年听了先生的教诲,大受启发,学习态度比以前更端正了,读书的自觉性也大大提高,做文章做学问有很大的进步。

为了毛泽东的安全和学习着想,郭伯勋先生安排侄子郭梓材陪伴毛泽东,两个少年形影不离,他们白天一起学习,空余时间在一起玩耍,夜晚还同睡一张床,亲密无间,情同手足。

1910年,郭梓材和毛泽东一起步行到湘潭县城,投考“昭潭高等小学”,郭梓材考取了,而毛泽东因为年龄超过两岁落榜了。

1912年,毛泽东和郭梓材一起去投湖南新军,在军队中待了半年时间,后来又一同退伍。

其后,毛泽东进入湖南第四师范、第一师范,从事革命活动,而郭梓材1919年就业于湘潭电灯公司。毛泽东极度信任郭梓材,他把这里作为革命活动的据点,在电灯公司建立了党支部,在公司的地下室里召开了党内许多重要会议。受毛泽东的委托,郭梓材经常帮助守门放哨、保管文件以及做会议记录等。

此后,郭梓材及其家人还曾两次在危急之中救过毛泽东。

1925年8月,当时毛泽东正在韶山,军阀赵恒惕准备围捕他,郭梓材的爱人刘天民事先得知消息,想办法提前通知毛泽东,使他逃过一劫。

还有一次,毛泽东被湖南军阀追到郭家的南货店,在这危急的时刻,郭梓材冒着极大的危险,把毛泽东藏在店铺的夹壁里躲了两天,亲自给他送饭送水,直到追兵撤离,才使毛泽东脱离险境。

1927年,毛泽东亲自介绍郭梓材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便于他从事革命活动,给他起了一个化名“郭栩”。

1927年“马日事变”后,因叛徒出卖,军阀许克祥曾派人到湘潭电力公司,搜查郭梓材的住宅。郭梓材机智地将所有秘密文件和名册烧毁,还借来了一些衣服,筹集部分路费,营救被捕同志。郭梓材为革命活动的开展,默默无私地奉献着。

大革命失败后,郭梓材被迫脱党,一直在湘潭电灯公司担任营业员和会计。

新中国成立后,郭梓材、刘天民在湘潭城闲居无业。后来,郭梓材到一家私营合作企业——建中合作猪鬃厂当会计,但是该厂严重亏损,发不出工资,郭梓材生活困难,便写信给毛泽东,请求帮助解决工作,并要求进京。

1950年8月29日,毛泽东写信给郭梓材,表示收到他的来信后“极为欣慰”,向他表示“敬意”,“刘天民先生同此致候”。但劝他不要来京,“北京人浮于事,吾兄工作问题,还以就当地熟习(悉)吾兄情况的友人筹谋解决,较为适宜。”毛泽东还给郭家寄来300元钱,接济他们的生活。毛泽东曾在给郭梓材的信中表示:先生生活困难,深表同情,我可接济若干,但仍然希望你向当地政府申请解决。后来,郭梓材持此信去找当时的统战部门解决了难题。

此后,毛泽东对郭梓材、刘天民两位故友,仍然念念不忘,曾多次写信问候他们,给他们汇款寄东西,关怀备至。

1954年,毛泽东在北京先后接见了郭梓材的表兄张四维、堂兄郭僖生等,毛泽东热情而亲切地与他们拉家常,满含深情地向他们询问郭梓材一家的生活状况和郭梓材的身体状况。

1955年,郭梓材因患视神经萎缩而失明,丧失了工作能力,不得不离开猪鬃厂。没有了工作,经济来源无着落,郭梓材一家生活陷于窘境。郭梓材夫妇只好再次向毛泽东反映自己的困难,并要求进京。毛泽东指示中央办公厅秘书室给郭梓材夫妇回信说:

郭梓材、刘天民先生:

一月十七日写给毛主席的信收到了,主席已看过。根据主席指示,寄去人民币三百元,请收作补助家庭之用。关于你们要来京的问题,主席希望你们现在不要来,等过了一两年再说。

此致

敬礼

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

一九五六年二月九日

1961年8月17日,中央办公厅又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给他们回信说:

郭梓材先生:

上月写给毛主席的信,主席已经看过,主席送给你三百元,作为医疗费用。此款已交邮局汇去,请查收。

另外,主席要我们转告你们:如果以后还有困难,仍可函告他。

此致

敬礼

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

一九六一年八月十六日

郭梓材曾多次想进京面见毛主席,但苦于身体一直不佳,再加上1957年双目失明,只好打消了这样的念头。毛泽东最后一次汇款给他是在1962年,当时,郭梓材病重,毛泽东获悉后,特地寄去200元,供他治病和改善一家人的生活。

在毛泽东的关怀下,郭梓材夫妇幸福地度过了晚年。1967年,郭梓材病逝于湘潭,享年67岁。他们的儿女在党和国家的培养下,健康地成长,先后参加了工作,成为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