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仁静

刘仁静

他和毛泽东相识于北大红楼图书馆,再见于中共“一大”会议上。后来因政见不同,分道扬镳……

刘仁静,1902年出生于湖北应城县。1918年秋天,他从武昌中华大学中学部考入北京大学。北京是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北京大学是新思潮传播的中心。到北京大学以后,刘仁静就兴致勃勃地钻进红楼图书馆去读书看报。当时,毛泽东在李大钊的安排下,正在图书馆当助理员。于是,刘仁静和毛泽东就这样认识了。

刘仁静酷爱读书,但同外界的联系不多,他常常在图书馆消磨时光。毛泽东则不仅了解中国的政治和世界大势,而且积极参与寻求救国救民的社会实践,他博学、眼光远大、思想激进。有一次,毛泽东对刘仁静说:“你这样爱读书是好的,但是不要把自己变成一个书呆子,要把读书同实际结合起来才有意义。”毛泽东善意的建议,使刘仁静深受启发。此后,他也积极投身于五四运动火热的斗争实践中,和其他爱国学生一起,在天安门前集会,到东交民巷游行,最后来到了卖国贼曹汝霖的住宅前,刘仁静勇敢地踏着同学的肩膀爬进曹家大院,为群众打开大门,火烧赵家楼。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刘仁静和张国焘作为北京代表参加了这次大会。毛泽东是长沙代表,他们又一次见面了。会上,刘仁静为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当翻译,同时发表了一通自己的意见。张国焘当时讲话也很活跃。而毛泽东则采取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讲没有事实依据和站不住脚的话。在即将返回湖南的前一天,毛泽东和刘仁静有过一次谈话,他握住刘的手,语重心长地说:“你今后要多做实际工作。”当时刘仁静在会议上夸夸其谈,毛泽东的话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他的弱点。

他们再次见面是在1923年,那是在广州召开中共“三大”的时候。刘仁静作为特邀代表,传达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关于建立统一战线决议的精神。毛泽东也是代表之一。在广州,他们住在一起,朝夕相处,交流的机会更多了。毛泽东积极拥护共产国际在中国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政策,在会上发表了许多重要意见,极力主张组织和发动农民参加民主革命,认为要对农民进行科学的分析。会后,毛泽东还向刘仁静介绍了农村的革命形势,他说:中国革命的可靠同盟者是贫农和雇农,你一定要重视农民革命。毛泽东的远见卓识令刘仁静耳目一新。

中共“三大”以后,党中央派刘仁静到上海从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组织领导工作,并当选为团中央书记。那时,毛泽东担任中共中央执行委员兼中央局秘书。每逢青年团中央开会,刘仁静总要邀请毛泽东参加,毛每次都热情地支持他们,为青年工作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两人在工作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但是,刘仁静1929年结束从苏联的学习回国以后,两人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开始分道扬镳。

新中国成立以后,刘仁静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声明,郑重指出:“今后必须向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学习,我过去犯了严重的政治错误,以后决心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为建设新中国而努力。”

毛泽东并没有忘记这位老朋友。“文化大革命”期间,刘仁静被关押达10多年之久,处境艰难,毛泽东曾指示公安部门和军代表:对刘用不着监护,可以让他写写回忆录。这样,刘仁静的处境才有所改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刘仁静得以彻底恢复人身自由,落实了政策,生活才安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