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岚岗
毛泽东在湘乡东山学堂读书时的老师。后来他到湘乡驻省中学任教,又把毛泽东带到那里。
1910年秋,经亲友们的帮助和自己的争取,毛泽东得以到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求学,临行前他抄录了一首诗留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表达了自己一心向学和志在四方的决心。
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是由原东山书院改建而成的一所新式学校,离毛泽东的家乡韶山冲有50多里,是专为湘乡地主豪绅培养自己子弟的地方。这所学校除教经书外,还教授被称为“新学”的算术、历史、地理、物理、音乐、体操、图画等自然科学和其他新学科。毛泽东到该校求学时,贺岚岗先生在那里任史地教员。
毛泽东初到东山小学,校方在了解了他的一些基本情况后,出了一道《言志》的题目对他进行考试。毛泽东凝神思考后,提笔一气呵成,写就了一篇出色的文章,受到主考老师的一致称赞。但随后在是否录取毛泽东的问题上,老师们的意见并不一致。一些老师以毛泽东不是湘乡人为由,不同意录取毛泽东。贺岚岗与李元甫、谭咏春等老师则坚决主张录取,他们还一道批驳了不同意录取的老师们的意见。
毛泽东在东山学堂读书期间,贺岚岗为他讲授史地课(一说是国文课,见萧三著《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第26页),对毛泽东的学习和生活极为关心。在交往中,贺岚岗得知毛泽东在东茅塘读私塾时,塾师毛麓钟为他点读过《了凡纲鉴》,毛泽东还表示很喜欢这本史书。后来,毛泽东写了一篇题为《救国图存论》的作文,贺岚岗读后十分赞赏,特地把自己的一套丝绸布面装订的《了凡纲鉴》送给毛泽东。老师送礼物给学生,这在当时的东山学堂还是头一遭,消息很快传遍全校,引起了轰动。毛泽东在东山学堂读了半年书后,贺岚岗见他成绩优异又胸怀大志,为了他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和校长李元甫及另一位老师谭咏春商量,决定送他到湘乡驻省中学学习。恰好这时,湘乡驻省中学给贺岚岗寄来了聘书,邀请他前去任教。于是,1911年春天,毛泽东和贺岚岗一道第一次坐轮船到长沙,并顺利地考入了湘乡驻省中学,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
和贺岚岗先生一起来到长沙后,毛泽东的眼界顿时开阔起来,感受到一种与乡下完全不同的社会气氛。虽然他在这所学校只待了几个月的时间,但思想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时的中国已经处于辛亥革命爆发的前夜,长沙是湖南的省会,而湖南又是革命党人活动十分活跃的地方,反对清政府的宣传特别激烈。
贺岚岗到湘乡驻省中学后,受聘担任时事政治课老师。在他的引导下,毛泽东开始关注社会政治动态。毛泽东在这里第一次看到革命派办的《民立报》,并成为它的热心读者,接触到许多革命言论。当他从该报上看到黄兴领导广州黄花岗起义的消息时,思想受到巨大的冲击。他后来说:“宣统三年三月十九日(即1911年4月27日)黄兴在广州起事,全国震动。消息到湘,学生界中之抱革命主义者,已跃跃欲试。”
毛泽东就是这“跃跃欲试”者当中的一个。一天,他在学校墙壁上贴了一篇题为《打倒清王朝》的文章,表示支持革命党推翻清朝、建立民国的纲领,还主张把孙中山从日本请回来当大总统,让康有为当内阁总理,梁启超当外交部长。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公开表达他的政见。从这篇文章中也可以看出,他当时的构想还很幼稚,也不太清楚孙中山和康梁之间政治主张的分歧。后来,为了表示与反动卖国的清政府彻底决裂,毛泽东在学校倡议并带头剪掉了辫子,还和一些积极分子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把十几个答应剪辫子、却迟疑不肯动手的同学的辫子给强行剪掉了。对于毛泽东等学生们的剪辫行动,贺岚岗明确地表示赞同,他还把自己的辫子也剪掉,用实际行动来支持毛泽东的革命行为。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毛泽东决定投笔从戎,他于当月月底告别贺岚岗先生,到湖南新军二十五混成协五十标第一营左队当了一名列兵。
关于上述这段经历,毛泽东在1936年与斯诺的谈话中曾这样回忆道:在东山学堂读书时,“我开始向往到长沙去。长沙是一个大城市,是湖南省的省会,离我家120里。听说这个城市很大,有许许多多的人,不少的学堂、抚台衙门也在那里。总之,那是个很繁华的地方。那时我非常想到那里去,进一所专为湘乡人办的中学。那年冬天,我请我的一位高小教员介绍我去,他同意了。……我几乎不敢希望真能进这所有名的学堂。出乎意料,我居然没有遇到困难就入学了。”
毛泽东一直对贺岚岗等东山学堂老师对自己的帮助心存感激。1955年,他曾特意邀请东山学堂的同班同学、谭咏春老师的儿子谭世瑛到北京做客。在谈到自己在东山学堂的读书经历时,他对谭世瑛说:“李元甫先生,贺岚岗先生,还有你父亲,都是热心的教育家,他们是爱惜人才的!……没有他们,我进不了东山学堂,也到不了长沙,只怕还出不了韶山冲呢!……在当时,他们能够这样关心一个学生,真是不容易呢!”
1958年夏,应东山小学党支部的请求,毛泽东为该校题写了横竖两种式样的校名,并在9月10日给该校写了一封回信,他说:“你们的大字报早已收到,甚谢。现遵嘱写了校名二纸,请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