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子升

萧子升

他和毛泽东相识于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求学于湖南第一师范,他是毛泽东青少年时代最亲密的伙伴之一。由于思想观念的分歧,他们逐渐由亲密转向疏远……

萧子升(1894—1976),又名瑜,字旭东,湖南湘乡县萧家冲人。1910年在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时,因毛泽东也到该校上学,故而结识毛泽东,并很快成为好友。

1911年,萧子升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1915年秋毕业后任教于长沙楚怡小学。是新民学会的发起人之一。

1919年1月,萧子升赴法勤工俭学。1924年回国后,先后当过国民党北平市党部指导委员、中法大学教授、国民党和国民革命军《民报》中文版主编、国立北平大学校务委员兼农学院院长、华北大学校长以及国民党政府农矿部次长等职。1934年赴法国、瑞士等国。“二战”后,他随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并在该组织驻伦敦和巴黎总办事处任亚洲新闻组组长,曾来往于法国、瑞士之间,主持李石曾、雷托在日内瓦创办的中国国际图书馆。1952年从瑞典迁往南美乌拉圭,继续担任联合国同志会、全球联合协会副会长,他还借乌拉圭法科大学校舍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教授中文、中国画、历史、哲学等课程,倡办中国文化之宫,直到1976年11月21日在乌拉圭去世。

毛泽东和萧子升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从1910年相识到1919年1月,是他们关系最亲密的时期;从1919年到1921年,由于思想观点的分歧,他们逐渐由亲密转向疏远;从1922年到1976年,是他们的分裂时期。

毛泽东和萧子升相识于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这所学校是废科举制以后办的一所新式学校,教授经书、自然科学、英文、音乐等课程。学生多是富家子弟,而且,一般不招收外县学生。1910年,毛泽东以其外祖父家的籍贯进入该校学习。由于他常穿一身旧衣衫,加上外乡口音,颇受学校一些富家子弟的嘲讽和冷遇。但毛泽东对此并不在乎,他埋头苦读,广泛涉猎中外历史、地理等书籍以及《新民丛报》等进步报刊。毛泽东的才华很快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同,萧子升、萧三兄弟和他志趣相投,很快就结成好友。

1911年,两人都到长沙学习,毛泽东进入长沙湘乡驻省中学,萧子升则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直到1915年秋毕业。1913年,毛泽东也考入“一师”,他们又同学了2年多,两人在治学、品行修养等方面,坦诚相见,取长补短,来往更加密切,友谊也愈加深厚。

不在一起的时候,毛泽东还常给萧子升写信,告诉他自己的所思所想。1915年9月27日,毛泽东写信给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萧子升,谈到求友的迫切心情:“近以友不博则见不广,少年学问寡成,壮岁事功难立,乃发内宣,所以效嘤鸣而求友声,至今数日,应者尚寡。兹附上一纸,贵校有贤者,可为介绍。”1916年6月24日,毛泽东又致信萧子升,诉说因汤芗铭军队骚扰不能回家探母的心情:“病母在庐,倚望为劳,游子何心,能不感伤!”

这年6月至7月,在往返于韶山与长沙之间时,毛泽东多次给萧子升写信,谈论对湖南局势的看法,告以途中所见陆荣廷的桂军和讨袁的护国军扰民的情形。

据不完全统计,从1915年7月至1916年7月,毛泽东给萧子升写信达11封之多,这在当时毛泽东的朋友中是绝无仅有的。

1917年暑期,毛泽东邀约当时已从“一师”毕业、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萧子升,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外出“游学”(湖南俗话,称“游学”为“打秋风”。指穷知识分子靠做点诗、写几个字,送给乡里的土财东,换几个钱餬口,形同乞丐)。他们没带分文,历时1个多月,步行900多华里,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5个县的不少乡镇。途中,结交了农民、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劝学所所长、寺庙方丈各阶层人士,查阅了各县县志和一些佛经,了解到许多民情、风俗和社会政治、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写了许多笔记。

在安化,他们还和劝学所所长夏默庵对诗。夏的上联是:“绿杨之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毛泽东、萧子升商量后,当即对上:“青草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回到“一师”,读过毛泽东游学笔记的同学,都说他是“身无分文,心忧天下”。为了纪念这次旅行,毛泽东和萧子升还换上游学时的草鞋短褂,到照相馆里拍了一张照片。

萧子升后来曾写过一本《毛泽东和我曾是乞丐》的英文书,1989年昆仑出版社曾出了该书的中文版本,改名为《我和毛泽东的一段曲折经历》。1936年10月,毛泽东在延安回忆起这段生活时说:“一个名叫萧瑜的学生和我做伴,我们走过5个县,没有花一个铜板。农民既给我们吃的,又给我们地方睡觉,所到之处,我们都受到很友善的欢迎和款待。”

萧子升还和毛泽东一起发起组织新民学会。据他回忆:“1914年间,在不分昼夜的讨论中,萧与毛计划创办新民学会——新型的人民学习团体。”毛泽东、邹彝鼎起草了新民学会的章程,并定名为“新学会”,萧子升则主张为“新民会”,后来将他们的意见合而为一,定名为“新民学会”。萧子升当时聪明好学,成绩优良,能写诗赋,会做文章,与毛泽东志趣相投。1918年4月14日,新民学会成立时,他被选为总干事,毛泽东、陈书农为干事。

毛泽东和萧子升还积极地倡导、推动、组织和领导湖南的留法勤工俭学活动。1918年8月,毛泽东、萧子升率20余名湖南青年从长沙前往北京,到北京后,他们和蔡和森一起筹集经费,起草勤工俭学计划,办理出国手续,协助华法教育会组织开办和增设留法预备班。与此同时,萧子升还接受了蔡元培和李石曾的邀请,担任华法教育会秘书,从而为新民学会会员出国提供了便利的条件。1919年1月,萧子升赴法。从1919年始到1920年底,湖南赴法的人数达500名之多,这与毛泽东、萧子升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萧子升赴法勤工俭学后,和毛泽东依然保持着联系,而毛泽东则成为国内新民学会的实际负责人,主持学会的全部工作。后来,毛泽东把国内外新民学会会员的通信汇辑成册,刊印为《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共3集,其中收集了毛泽东和萧子升的来往信件3封。从这些信件的内容来看,他们之间的分歧已越来越明显。

但是,毛泽东和萧子升仍然十分珍惜他们之间的这段友谊。据萧子升回忆:1921年3月至7月,围绕社会主义革命问题,他们经常坦诚相见,甚至彻夜长谈,都希望曾经的好友能够接受自己的观点和自己选择的道路,但每每难以继续下去,以至谈崩,谁也说服不了谁。而每每此时,他们都很伤心,甚至潸然泪下。

1921年底,萧子升再赴法国。1924年回国后,在北京担任国民党执行部机关报《民报》中文版主编。而毛泽东也因为国共合作的关系,担任上海执行部秘书、国民党中央代理宣传部长。虽然不曾见面,但是他们仍保持着通信联系,直至国共合作破裂。

1976年11月21日,萧子升在乌拉圭去世,终年83岁。他留下遗嘱:“死后骨灰和萧夫人骨灰同放一处,如可能,运回湖南祖坟处与原配康宁夫人遗骨同葬一处。”可见,虽然与共产党有着政见的不同,但萧子升至死仍思念着祖国和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