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达
我国现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曾做过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士。毛泽东在早年旁听过他的课。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亲自推荐他做全国政协委员。
杨树达(1885—1956),字遇夫,号积微,湖南长沙人,我国现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和历史学家。
杨树达4岁即开始受启蒙教育,在父亲系统、严格的教读下,他在语言文字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对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97年10月,杨树达入黄遵宪、谭嗣同等创办的时务学堂,在学取知识的同时,受到救国图强思想的熏陶。戊戌变法失败后,时务学堂解散,他到求实书院就读。
1905年杨树达赴日本留学,肄业于京都第三高等学校。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因官费断绝,他匆忙回国。之后,杨树达除在湖南省教育司、湖南省图书编译局短期任职外,绝大部分时间从事中等教育工作,历任湖南省立第四师范、第一师范、女子师范等校教员。毛泽东和杨树达的交往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1920年后,杨树达先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兼国文系主任,清华大学、中国大学、湖南大学教授,湖南大学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树达任湖南大学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和湖南省文史馆馆长等职。1956年2月14日在长沙病逝。主要著作有《马氏文通刊误》、《词连》、《高等国文法》、《积微居小学述林》、《古书疑义举例续补》、《老子古义》、《词诠》、《中国修辞学》、《论语疏正》、《汉书管窥》等。
1919年,杨树达在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教国文,毛泽东曾旁听过杨树达的课。在那一年湖南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驱张运动”,毛泽东和杨树达都积极参加进去,并肩战斗。当时湖南督军张敬尧对当地进行横暴统治,压制民主,封闭进步报刊,镇压爱国群众,停发学校经费,作恶多端。杨树达说:“湖南督军肆虐于湘,予心弗忍。”杨树达发起并参加了长沙教育界组织的健学会,积极组织本校教师参加总罢教的活动。
为了得到全国人民对“驱张运动”的支持,毛泽东组织驱张代表团,分赴北京、上海、武汉、广州及本省的衡阳、常德、郴洲等地活动。杨树达与毛泽东站在“驱张运动”的最前列。
1919年11月,杨树达被推举为湖南教育界代表之一,参加毛泽东率领的代表团,上京向当时的国务院请愿。临行前他对送行的人说:“此去请愿,义无返顾,势在必行,吾意决矣。”表达了他坚定的除暴安民决心。到北京后,毛泽东和杨树达联络湖南在京的学生、议员、学者和绅士,揭露张敬尧在湘的罪恶,很快得到旅京湘人的支持和北京各界的同情和援助。12月28日,湖南同乡1000多人在北京前门外的湖南会馆召开驱张大会,迫使在场的十名湖南籍国会议员签字,写下“承担驱张敬尧完全责任,如不能达到目的,则全体辞职以谢湘民”的字样。
1920年6月,张敬尧终于离湘,所部随即撤离,湖南人民取得了这场斗争的胜利。这次斗争经历,曾给毛泽东留下了难忘的美好回忆。“驱张运动”后,杨树达到北京工作,毛泽东则回湘从事革命活动,两人34年之后才在长沙相见。1954年,毛泽东视察湖南,在长沙接见了杨树达,一见面便问:“你还记得当年我们驱逐张敬尧的事吗?”可见毛泽东经久未忘当年和杨树达一起“驱张”的壮举。
杨树达在黑暗统治下,忧国忧民,贫贱不移,守正不阿,反对黑暗,追求光明。这期间,他一直在大学任教并从事学术研究,成为国内外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抗战爆发后,他由北京返回长沙,执教湖南大学。虽然他是全国26位“部聘教授”之一,但由于薪金微薄,物价飞涨,他的生活非常清苦,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子女也被迫辍学。在艰难的生活面前,他宁愿“荒山忍饿写图经”,也决不向黑暗的反动政府作任何乞怜,拒绝加入国民党,旗帜鲜明地同国民党反动派划清了界线。1943年9月21日,他得知意大利法西斯投降,德国和日本在战场上惨败,兴奋地自题《春秋大义述》:
一生两见倭侯国,头白伤心写此书。
且喜人间公理在,渐看斜日落西隅。
1949年8月2日,湖南大学教授会推举杨树达等人为代表,劝说当时湖南省第一兵团司令陈明仁接受和平谈判。杨树达对陈明仁慷慨陈言,使陈明仁立即表示要“忠于民族,不忠于一人”。8月4日,程潜和陈明仁率部起义,湖南全省和平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杨树达心中无比喜悦。1951年10月1日,长沙举行盛大国庆游行,杨树达亦前往观看,并赋诗一首:
热泪纵横不自休,暮年喜见此年头。
夜门兀自无人闭,各粒都归种者收。
淮水安澜歌大德,夷人授首洗前羞。
平生梦想今都现,笑口频开待首丘。
新中国成立之初,湖南省政府聘请他为湖南文物会委员、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后来毛泽东亲自推荐他出席全国政协会议。1953年秋,毛泽东发起创办《历史研究》杂志,郭沫若提名杨树达做编委。对于这些职务,杨树达都欣然接受,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新中国成立后,杨树达数次写信给毛泽东,毛泽东曾三次亲笔回信。1955年1月,杨树达将自己的几本著作寄给毛泽东。毛泽东收到后,立即回信向杨树达表示感谢,并邀请他到北京一游。1955年2月14日,杨树达为自己的学术专著稿件在中国科学院的审读一事,又一次写信给毛泽东。毛泽东回信杨树达,说已将他的信转给中科院,请他们予以注意。
毛泽东在1954年11月和1955年6月两次到长沙视察,每次都接见了杨树达。1955年9月22日,杨树达夫妇到北京,毛泽东得知消息后接他们到家做客,并曾向他征询了关于文字改革的意见。
1956年2月14日,杨树达因高血压和消化道出血与世长辞,享年71岁。毛泽东特致电悼念,政协全国委员会主席周恩来送来了花圈。2月16日,在长沙举行了沉痛的追悼大会,杨树达先生的遗体安葬在长沙岳麓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