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昆弟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时的同窗密友和早期的战友,曾共同发起成立了新民学会……
张昆弟(1894—1932),又名芝圃,湖南益阳人,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幼年时,在家乡小学读书,因家贫无力升学,后来便辍学在家,耕田务农。1913年考入湖南第一师范,1914年春转入本科第六班,是毛泽东的同级同学,也是新民学会的基本会员之一。
张昆弟是毛泽东志同道合的同窗密友,在校期间,他们交往频繁。1915年上半年,他和毛泽东、陈昌等人在杨昌济先生的指导下,成立了课外哲学小组,经常聚在一起切磋学问,研究学术,纵论天下大事。
1915年7月,暑假期间,毛泽东与张昆弟等人住在浏阳门芋园内,探讨学问,互阅日记。7月11日至21日,他们还多次聆听黎锦熙讲授读史的方法、研究的方法、读书自习的方法,向黎锦熙请教文字学方面的问题。黎锦熙还在日记中写下了对他们的评语。
张昆弟的思想、治学、品行等方面都非常出众。在1917年6月第一师范举行的“人物互选”活动中,毛泽东名列全校第一,张昆弟名列全校第四。
那时候,毛泽东、张昆弟等年轻人把立志、追求和实践救国救民的真理紧密结合起来,经常讨论如何寻求彻底救国救民和根本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宇宙真理的问题。可以说,这是他们生活中的主旋律。他们醉心于研究学问,关心时事,重视体育活动,喜爱游泳、爬山、野游、露宿等,注重心力与体力的全面发展。这些在张昆弟1917年的日记中都有全景式的记载。
1917年9月16日,是个星期日。张昆弟约蔡和森、毛泽东、彭泽厚三人外出旅行(后来蔡和森因为搬家未去)。当晚,他们借宿韶山寺,开怀畅谈。毛泽东认为人生不能单以解决衣食住为满足,还应追求更高的理想。对此,张昆弟极为赞同。他在日记中这样写到:
毛君云,西人物质文明极盛,遂为衣食住三者所拘,徒供肉欲之发达已尔。若人生仅此衣食住三者而已足,是人生太无价值。又云,吾辈必想一最容易之方法,以解经济问题,而后求遂吾人理想之世界主义。又云,人之心力与体力合行一事,事未有难成者。予甚然其言。夜深始睡。
1917年9月23日的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载:
九月二十三日,昨日下午与毛君润之游泳,游泳后之麓山蔡和森君居时将黄昏,遂宿于此,夜谈颇久。毛润之云:现在国民性惰,虚伪相崇,奴隶成性,思想狭隘,安得国人有大哲学革命家,大伦理革命家,如俄之托尔斯泰其人,以洗涤国民之旧思想,开发其新光明思想。余甚然其义。中国人沉郁固塞,陋不自如,入主出奴,普成习性。安得有俄之托尔斯泰其人,冲决一切现象之网罗,发展其理想之世界,行之以身,以真理为归,真理所在,毫不旁顾。前之谭嗣同,今之陈独秀,其人者魄力颇雄大,诚非今日俗学所可比拟。又毛君主张将唐宋以后之文集、诗集,焚诸一炉,又主张家族革命,师生革命;革命非兵戎相见之谓,乃除旧布新之谓。今日早起,同蔡、毛二君由蔡君居侧上岳麓,沿山脊而行至书院后下山,山风大发,空气清爽,空气浴,太阳浴,胸襟动彻,旷然有远俗之慨。归时十一句钟矣。
从以上的日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当时的毛泽东、张昆弟等人是怎样的一群朝气蓬勃、胸怀大志的热血青年,他们的生活、学习、思想和友谊跃然于纸上。
当时,张昆弟还积极参与了新民学会的发起成立工作,并成为学会的重要骨干。
从“一师”毕业以后,张昆弟、毛泽东等人搬进了湖南大学筹备处自修,他们寻遍岳麓山脚,希望寻找到一个地方,以建立他们理想中的那种人人平等、互相友爱的“新村”。他们自己挑水、自己砍柴、自己做饭,但无情的现实很快打碎了他们的梦想。
1919年10月31日,张昆弟乘船离开祖国,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底,张昆弟回国,不久到北京,并长期在北方从事工人运动。
大革命失败以后,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率领部队上井冈山,他和张昆弟之间的联系从此中断了。后来,张昆弟到湘鄂西根据地工作,后来被秘密错杀。毛泽东得知此讯后,痛惜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