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翩

李振翩

他和毛泽东相识于1919年,是毛泽东率领的“驱张”请愿代表团成员之一。后来长期在美国从事医学研究。他回国访问时,毛泽东曾送给他湖南特产冬苋菜。

李振翩(1898—1984),湖南湘乡人。五四运动时,任湘雅医专《新湖南》编辑。抗战时期为国民党军中将军官。后来他定居美国任医学教授、美京华人协会会长。

五四时期,一批爱国的知识分子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毅然走出书斋,投入到火热的斗争实践中。

毛泽东从北京回到湖南长沙,组织学生反对军阀张敬尧。为了形成有组织的力量,他们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当时,李振翩是湖南湘雅医学院学生会所派的代表之一。毛泽东在幕后指挥这班学生,发动罢课。

经过讨论和必要的准备,湖南学生联合会决定罢课,由各校派代表两名,赴北京请愿撤换张敬尧。李振翩是湘雅学生会所派的代表之一。学生代表们乘火车来到武汉,在指定的旅馆集中,毛泽东在那里等候他们。代表们到齐后,便开会,讨论问题,决定把名称定为“驱张请愿团”,公推毛泽东为团长,参加者已经不再限于学生了。

到北京后,代表们分别住在马神庙附近的各公寓,并常常开会。李振翩配合毛泽东,积极联络湖南同乡,得到了他们的热烈支持。这次“驱张运动”,是毛泽东领导的一次政治运动,也是五四运动后第一次有组织有领导有严密计划的革命性行动。他知道北京政府是绝对不会撤换张敬尧的,但是,他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暴露军阀的罪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指出他们努力的方向,并吸收人才,为以后的工作做准备。

在这次“驱张运动”中,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由于李振翩与毛泽东联系紧密,并且总是活跃在最前列,张敬尧误以为李振翩是鼓动罢课的主角,竟然发布通缉乱党李振翩等13人的命令,而真正的领导者——毛泽东的名字却不在其中。

从北京回到湖南之后,毛泽东介绍李振翩加入了新民学会。一次开会后,他们买了一些猪肉、蔬菜之类的东西聚餐。饭后,他们在江边摄影、散步、谈天,正如毛泽东在诗词中写的那样,江风拂面,一群少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1921年,李振翩从湘雅医学院的预科升为本科,功课也变得繁忙起来。他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说自己功课太紧张,没有时间去做政治运动,以后需要专心致志研究医学,他希望若干年后再见面时毛泽东的政治工作能够成功。而毛泽东当年也离开长沙,到上海参加中共“一大”。从此,他们再未见面,一别就是50多年。期间,毛泽东曾经多次打听李振翩的住址,托人捎带口信,但都未联系上。

1946年,美国驻华文化处从中国请了30名交换教授到美国,李振翩是成员之一。在离开南京之前,他写了一封长信,托正在南京进行国共和谈的周恩来带给毛泽东。其后,李振翩来到美国,在卫生实验院做研究工作。

1954年,国务院召开扩大会议,邀请了许多专家参加,中国医学科学院病理研究所所长魏曦先生也参加了。休息时,毛泽东从主席台到走廊来散步。魏曦操着一口湖南口音,正在和几个人聊天。毛泽东听见了,便问:“你是湖南人吗?”

“是的。”魏曦答话道。

“你认识李振翩吗?”毛泽东又问。

“当然,他是我的好朋友。”

毛泽东一听,赶忙急切地说:“他在哪里?”

“他在美国。”

毛泽东立即告诉魏曦:“你写信去,要他回来吧,说我致意他。”

1972年冬天,中国第一次派医学代表团到美国,当时的副团长林巧稚见到李振翩的第一句话就是:毛泽东同志让我捎口信来,欢迎你们夫妇回到中国去看看。

1973年6月,李振翩随一个医学代表团回国访问。毛泽东接见了他和夫人汤汉志,毛泽东用他那浓重的湖南口音,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在南京时写给我的信我收到了,我无法回信,因为我不知道你的住址。”接着,他们上下古今,无所不谈地聊了一个半小时。毛泽东依然清晰地记得李振翩几乎被张敬尧枪毙的事情。他们还回忆起从前在长沙喜欢吃的蔬菜,毛泽东说喜欢吃冬苋菜、空心菜,李振翩说自己也喜欢吃,但遗憾的是美国没有。毛泽东谈兴很浓,李振翩和夫人屡次要告辞,但毛泽东再三不让走。

那天回到旅馆已经是深夜了,刚躺下,又有人敲门,原来是王海容和唐闻生二人,他们说:“主席让我们来看您,这是主席送给您的。”他们提着一蓝冬苋菜和空心菜。冬苋菜是湖南特产,李振翩随意的一句问话,毛泽东竟然记在心里,伟人的深情厚意令李振翩感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