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中夏
中共早期开展工人运动的卓越领导人,是毛泽东的亲密战友。他们曾作为中共早期工农运动的领导人并肩战斗。
邓中夏(1894—1933),湖南宜章人,1920年加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1922年5月,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他曾领导长辛店、京汉铁路工人、开滦煤矿工人大罢工,是中共早期工人运动的领导人之一,中共第二、第五届中央委员,第三、第六届中央候补委员,“八七”会议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33年9月牺牲于南京。
邓中夏和毛泽东的关系,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915年至1920年为第一个时期。1915年秋,邓中夏考入湖南高等师范文史专修科,蔡和森也考入湖南高师,与邓中夏成为同班同学。根据他们共同的同学回忆:“和森沉默寡言,终日伏案用功;中夏性情豪爽,喜交游,善谈论,温和中带刚毅之气。由于大家课余饭后常结伴出游,接触多,所以很快便成了亲密的学友。”毛泽东和邓中夏的结识并成为好朋友是有一些因素促成的。在湖南“一师”时,毛泽东和蔡和森已经成为好友,蔡和森很乐于向朋友们介绍毛泽东;当时,杨昌济同时任教于湖南高师和湖南“一师”,是毛泽东、邓中夏和蔡和森所共同尊敬的老师。他们常常到杨昌济家里向先生请教问题。经过蔡和森的介绍,邓中夏和毛泽东相识在杨昌济的家中。富有远大革命抱负的两位热血青年很快成为挚友。
1917年,邓中夏考入北京大学,他和毛泽东保持着通信联系。他们在信中谈论着理想、人生和未来。
1918年,为组织湖南学生赴法勤工俭学,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京。久别的朋友重逢了,他们相聚于正在北大任教的杨昌济先生家中,诉说离别后的经历,商谈个人和国家的命运,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不久,在杨昌济先生的帮助下,毛泽东被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安排在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手下当助理员。当时的北大是新思潮传播的中心,蔡元培等人组织了哲学会,邓中夏和毛泽东都是哲学会的会员,他们一起交流读书心得,研究新思潮、新理论,一起从事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1919年春,北大平民教育讲演团成立以后,他们曾一起到长辛店考察铁路工人的生活状况。这年3月,毛泽东回到了湖南,但他仍与邓中夏保持密切的联系。
五四运动中,邓中夏当选为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总干事。5月下旬,邓中夏代表北京学联前往长沙,毛泽东在楚怡小学召集新民学会会员和长沙各校的学生代表开会,邓中夏向他们介绍了北大和北京学生火热的斗争情况。学生代表们很受鼓舞,为了声援北京学生运动并将长沙学生组织起来,他们决定成立湖南省学生联合会。会后,毛泽东和新民学会会员们,深入长沙各校,发动学生联合行动。
1919年9月1日,毛泽东在湖南成立了“问题研究会”,他在为研究会起草的章程中提出,要把主义和问题结合起来研究,并把印刷后的章程寄给邓中夏。对此,邓中夏极为重视,他写了一个启事,连同《问题研究会章程》一起,寄给《北京大学日刊》编辑部发表。
1919年12月18日,毛泽东率湖南“驱张”代表团第二次来到北京,他和邓中夏等人的联系更加密切了。他每隔三五天就会来一次邓中夏、罗章龙等人的住地——北大曦园。据马非百回忆说:“毛泽东主要是和邓(中夏)、罗(章龙)接头,他们一谈就是大半天,我看过邓康(即邓中夏)的日记(那时我们都记日记,并且还互相交换阅看,以期集思广益),对于他们的谈话,记载得很详细,内容十分丰富,从政治、社会、经济、道德、学术到文学革命、个人修养,几乎无所不谈。他俩也和别的同学一样,对李大钊、陈独秀都深表敬佩。”
在邓中夏、李大钊等人的帮助下,毛泽东这次在北京期间,搜集和阅读了许多马克思主义著作。1920年,他从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作为毛泽东的好朋友,邓中夏对毛泽东思想的转变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从1921年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前,这是毛泽东与邓中夏深入交往的第二个阶段。他们同时作为党的早期领导人,为工农运动并肩战斗。
邓中夏和毛泽东都是中国共产党的筹建人。毛泽东是湖南共产主义小组的发起者,邓中夏则是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毛泽东参加了中共“一大”,邓中夏曾受李大钊的委托,到上海筹备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但因故未能参加会议。中共“一大”以后,毛泽东回到湖南,在湖南“一师”当国文教员,并从事革命活动。1921年10月21日,邓中夏从四川来到长沙,当晚便被毛泽东邀请到“一师”附小作演讲。邓中夏描述了他在四川的见闻,揭露了四川黑暗的社会、政治现状,他号召“用科学主义和社会主义”来改变这种状况。当晚,两位年轻人彻夜畅谈。
他们还是并肩战斗的战友。在中共党内,毛泽东以注重农民运动见长,而邓中夏则以领导工人运动闻名。他们互相配合,协同作战。1922年秋,邓中夏担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毛泽东是湖南分部主任。为了维护工人的权益,邓中夏代表劳动组合书记部起草了《劳动法大纲》,并和毛泽东等人联名向国会众议院递交《请愿书》,要求将劳动法条文写进宪法。在邓中夏等人的领导下,各地工人举行了集会、示威、游行,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劳动立法运动。
他们都是中共早期的重要领导人。1923年,在中共“三大”上,毛泽东当选为中央委员,邓中夏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1924年国民党“一大”之后,毛泽东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秘书处会计科代理主任和组织部秘书,邓中夏则任工农部干事。中共“四大”后,邓中夏任中央局秘书长,毛泽东则任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在中共“五大”上,邓中夏当选为中央委员,并担任中央秘书长;毛泽东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仍任中央农委书记。
从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开始到1933年9月邓中夏牺牲,这是他们亲密关系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在此期间,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并率领部队上井冈山,试图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这样的革命路线得到了远在莫斯科的邓中夏的积极赞同。回国之后,他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努力工作,以实际行动实践着他的观点。但不幸的是,1933年9月,邓中夏牺牲于南京,而此时的毛泽东在中央苏区也处于被排挤的地位。在延安时,毛泽东曾多次向邓中夏的夫人夏明谈起邓中夏的事迹,对这位亲密战友的牺牲十分痛惜。1945年,毛泽东还鼓励夏明:“不要忘记启汉、中夏同志的遗志,要继承他们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