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哲

罗哲

大革命时期,他曾任全国农协筹委秘书,是毛泽东的得力助手……

罗哲(1902—1928),字子恒,湘潭人。他10岁时入私塾学习,1918年至1922年就读于湖南高等工业学校。当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民学会和中共湘区委员会,在长沙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运动。罗哲以满腔热情投入了这场运动,每次罢课,他都被推选为学生联合会的代表,成为学生运动中的积极分子。

1922年,罗哲考入北京中俄大学。此后,他多次参加学生运动,非常关注国家大事。

1926年4月,得知毛泽东在广州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后,罗哲兴奋极了。他毅然离开学校,来到广州。毛泽东热烈地欢迎罗哲的到来,他欣赏罗哲的革命热情和才华,并聘请罗哲担任农运讲习所教员,还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6年8月,罗哲被派回湖南从事农民运动,他协助毛泽东筹备召开了湖南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和工人代表大会。在工作中,他们相处十分融洽。

1927年初,毛泽东在湖南考察完农民运动后,前往武汉筹备全国农民运动。罗哲奉中央委派,与妻子曹云芳一起随同毛泽东到武昌,任全国农协筹委秘书。当时,毛泽东任全国农协筹委书记,罗哲协助他工作。每天从户外活动回来,罗哲总要到毛泽东那里汇报并请示有关工作。在为革命奋斗的共同目标中,他和毛泽东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毛泽东的得力助手。

“四·一二”政变后,局势日益恶化,罗哲和妻子曹云芳搬到毛泽东的寓所。他们经常一起分析局势的变化,决定斗争策略。罗哲夫妇深为毛泽东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所折服。毛泽东指示罗哲等人回到湖南恢复农会,准备武装斗争。于是,罗哲回到长沙准备秋收起义,在秘密活动了一个时期之后,他写信向毛泽东汇报了敌我斗争的情况。毛泽东在回到湖南领导秋收起义之前,将杨开慧和儿子毛岸英、毛岸青及曹云芳送回长沙,让他们疏散活动。

1927年8月,湖南省委机关设在长沙北门沈家大屋,罗哲夫妇和毛泽东夫妇都住在这里。罗哲时任军事委员,他时常外出,与敌人打交道,风险很大。毛泽东和罗哲都非常关注对方的安全。每当罗哲外出或者深夜未归时,毛泽东总是念叨着:“罗哲为什么还不回来?”而罗哲每次出门前,都会嘱咐妻子曹云芳:“要小心防范,不能让机关出了乱子。润之同志来问时,只说我晚点回来,不要使他挂念。”

毛泽东后来到浏阳组织秋收起义,而罗哲夫妇则奉命到湘潭重建湘潭县工委,罗哲任组织部长。他奔走于易俗河、株洲等地,很快在全县恢复、建立了30多个支部。敌人到处悬赏缉拿他,由于叛徒告密,1928年9月8日,罗哲不幸被捕入狱。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坚贞不屈,视死如归。10月23日,他被杀害于长沙浏阳门外,年仅26岁。

噩耗传来,毛泽东异常悲痛,他曾经多次打听烈士遗属的下落。新中国建立以后,毛泽东曾经指示民政部门对烈士遗属给予抚恤和照顾。

1956年7月8日,曹云芳给毛泽东写信。毛泽东收到信后,非常高兴。8月11日,他给曹云芳回信说:

云芳女士:

七月八日的信收到,甚慰。罗哲同志英勇牺牲,早就听到一些消息。一九四五年在重庆的时侯,见到张维兄,曾打听你们的下落,他只告知你姐姐王夫人已故,你的情形他不知道。现在你仍健在,并有两个女儿继承罗哲遗志,我很高兴。罗哲为党艰苦工作,我可作证,当时没有别的证件。恤金由谁领的问题,应由当地政府去做决定,如果决定给继子,不给女儿,也就算了,不必为此去争论。坟墓可由家属修理。现寄上三百元,请你酌量处理。今后如果还有困难,可以告我设法。……你们在贵阳工作有成绩,向你们祝贺。

罗哲的坟墓修好后,毛泽东亲自题写了“罗哲烈士之墓”的墓碑。

1957年,毛泽东在中南海亲切接见了罗哲的遗孀曹云芳及其两个女儿,并合影留念。1960年10月,他在中南海再次接见了曹云芳及其继子梅昆生,表达了对烈士深深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