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学瓒
毛泽东在湖南四师和“一师”时的同班同学,新民学会最早的成员之一,并和毛泽东同在湖南自修大学附设补习学校和湘江中学任教。
罗学瓒(1894-1930),又名云熙、荣熙,湖南湘潭马家河人(今属株洲县)。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第八班学生。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10月在进占里昂中法大学的斗争中被驱逐回国。回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湖南从事工人运动。曾任中共湘区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委委员、澧陵县委书记。1930年任浙江省委书记时,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时年36岁。
罗学瓒与毛泽东在第四师范和第一师范都是同班同学,前后长达五年半。1913年,他考入湖南第四师范预科班一班,与毛泽东相识;1914年,四师和“一师”合并后,转入“一师”,又和毛泽东一起被分在第八班。罗学瓒非常钦佩毛泽东,他曾在家信中说毛泽东是“敦品力学之人”,和他“朝夕相处,时有受益”。
那时候,毛泽东、蔡和森和罗学瓒等进步的年轻学生志同道合、交情笃厚,他们常在一起交流读书心得,探讨人生和社会的重大问题,积极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罗学瓒身材矮胖,语言重浊,秉性淳朴,待人诚恳,勤学好问,工作积极踏实,不好声张,总是埋头苦干。他自谓“重科学而不好诗词,然偶然吟咏,亦足以述情怀,明心志”。他有遗诗20余首,多为在校时所写。其中有一首《自勉》,写作的目的是“书此以为异日遇艰难时之反省也”。诗云:
不患不能柔,惟患不能刚;惟刚斯不惧,惟刚斯有为。
将肩挑日月,天地等尘埃。何言乎富贵,赤胆为将来。
他后来的革命实践,确实说明他是赤胆忠心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不息的。
罗学瓒和毛泽东同为湘潭人士。1917年秋,他为毛泽东发起成立第一师范湘潭校友会做了大量的协助工作。1917年9月25日,他在日记中记叙了从事这一工作的目的:
毛君泽东发起第一师范湘潭校友会,余甚赞成,盖有数利:谋发展湘潭教育,宜有团体;二、吾人能联络感情,可以质疑问难,以文会友;三、有团体,不致特立独行,为世所遗;四、异日为小学教师,应兴应革,互策进行,不致孤陋寡闻。此事于人于己都有利。
1917年12月14日,湘潭校友会正式成立,罗学瓒被推为文牍,负责事务工作。
1918年4月,新民学会成立,罗学瓒成为新民学会的最早会员之一。加入新民学会后,他曾写信告诉祖父说:
孙近几年来,颇研究世界各国之事,晓得外国人打我中国的主意,推测将来中国难免不为外国所分割,百姓难免不为外国所杀害。故近日青年多为此惧,思组合同志,结成团体,为中国做一些有益的事,以谋中国之富强,为中国百姓开一条谋生之路,以图异日之起死回生。孙窃思此事,既是为国,又是为家,又是为自己,不觉心动,已经加入。此孙出身的志愿也。
1918年6月,新民学会讨论会友向外发展问题,决定响应北京教育界人士发起的留法勤工俭学。这年夏天,他从“一师”毕业后,决定赴法勤工俭学。
8月15日,毛泽东、李维汉、罗章龙与罗学瓒等24人从长沙出发前往北京。罗学瓒在北京大学留法预备班学习近一年后,于1919年7月13日和同乡包光溢等58人启程,9月2日到达巴黎。他曾在法国一家钢铁厂学习装修电机、电灯,一边坚持劳动,一边坚持学习法语,阅读书报、杂志,心情非常愉快。期间,他给毛泽东写信说:
觉得近数年来的生活,以在此地为最好。托尔斯泰说,人由劳动所得的生活,为最快乐,信不诬也。
在法国,他虽然生活处境比较困难,但能勤勤恳恳地读书,和有品行、有学识、有能力的同学互相勉励,有疑问时互相询问,求学生涯十分充实。
罗学瓒在给毛泽东的信中,还建议毛泽东出国,他说:“惟弟甚愿兄求大成就,即此刻宜出洋求学。若稍迟延,时光既过,人事日多,恐难有多时日求学矣。”对此建议,毛泽东非常感动,认为罗学瓒“奋勉的志气很可敬”,还建议他“从事周密的观察和深湛的思考”。
1919年11月26日,在给罗学瓒的信中,毛泽东说自己“已经决定了一种求学的办法”,放弃了出国求学的愿望。毛泽东后来解释道:我觉得我们这些青年,要有人到国外去,看些新东西,学些新道理,研究些有用的学问,拿回来改造我们的国家;同时,也要有人留在国内,研究本国的问题。关于自己国家的事,我还知道得太少,我决心在本国花费我的时间。
罗学瓒和国内的朋友们经常通信联系,交流自己的所见所闻。他在法国广泛接触社会,经过对施乃德钢铁厂详细的调查,他写出了《法兰西工人》的调查报告。
1920年2月,罗学瓒和李富春、李维汉等人在法国组织了勤工俭学励进会,后来改名为“工学世界社”,还成立了“工学世界通讯社”,由罗学瓒负责,经常向国内发稿,报道留法勤工俭学和华工运动情况。工学世界社有社员30余人,大部分信仰马克思主义,赞成以实行俄国式的社会革命为宗旨。罗学瓒经常将工学世界社的详细活动写信告诉毛泽东。
1920年7月6日至10日,留法的新民学会会员蔡和森、张昆弟、李维汉、蔡畅、罗学瓒等13人在法国蒙达尼举行集会,罗学瓒赞成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新民学会的新方针,并同意蔡和森提出的在中国进行激烈的革命,组织共产党,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主张。毛泽东得知消息后极为高兴,他说:“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学会宗旨,正与我平日的主张相合,并且我料到是与多数会友的主张相合的。”在国内的新民学会集会上,毛泽东力斥改良论,主张对中国进行大规模改造。
1921年10月,由于参加进占里昂中法大学的斗争,罗学瓒被驱逐回国。10月13日,罗学瓒回到上海,于12月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他在北京中法大学学习了半年多。1922年秋,被党组织派回长沙从事工人运动。当时,担任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书记的是毛泽东,毛泽东将领导长沙人力车夫的工作交给了罗学瓒。从此,他们并肩战斗,罗学瓒成为毛泽东在湖南领导工人运动和创办自修大学的有力助手。
当时,罗学瓒通过举办工人夜校的办法,对分散在长沙城里的3000多人力车工人进行政治、文化教育,启发他们的思想觉悟,培养和发展了一批工人党员,成立了中共的支部。1922年10月8日,长沙人力车工会成立,罗学瓒任工会秘书。在他的组织下,长沙人力车工人举行了罢工,改善、提高了生活待遇和社会地位,工会组织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到1923年底,入会的人数已达2700余人。
1921年8月,毛泽东创办湖南自修大学,罗学瓒也是湖南自修大学学生,他们都很重视党的干部教育和培养。
1923年,毛泽东离开湖南。次年,罗学瓒则被派到醴陵,担任地方执委会书记。
1927年1月27日至2月4日,毛泽东从衡山到醴陵考察农民运动,与老朋友罗学瓒久别重逢,格外欣喜。罗学瓒召开全县党的负责人和农工青年妇女等团体负责人会议,向毛泽东汇报当地的农民运动情况。当时,毛泽东就住在县城罗学瓒的住处,并在住地连续3晚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全县农会的汇报。在随后的5天里,罗学瓒陪同毛泽东在全县考察,他还组织全县工农群众大会,请毛泽东就北伐战争的形势、农民运动的任务作报告。毛泽东的考察,极大地推动了醴陵的农民运动。到1927年4月,醴陵县的农会会员增加到20多万人。
1927年9月,罗学瓒来到湘潭,重建党的组织,并担任湖南省行动委员会委员兼中共湘潭县委书记。在他的努力下,中共湘潭县委得以恢复,还建立了一些党的支部。
1928年3月,罗学瓒到上海寻找党组织。不久被派往山东齐鲁大学工作。1929年2月,他到浙江任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长、中共特派员;4月,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由于叛徒出卖,罗学瓒于1930年4月30日被捕,被关押在杭州陆军监狱,8月在杭州英勇就义。